"三峡·两岸秋日诗歌行"启动 洛夫《出三峡记》诗碑揭幕

19.11.2015  11:40

   三峡·两岸秋日诗歌行”启动

   著名诗人洛夫《出三峡记》诗碑揭幕

  11月18日,“长江三峡·两岸同源——秋日诗歌行”诗词创作研讨系列活动在宜昌市三峡人家风景区启动。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诗人和艺术家会聚宜昌,交流创作成果,探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诗歌语境和文化构建。市领导张建一、王应华等出席启动仪式。

  当天上午,在众多诗人的见证下,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洛夫的诗歌《出三峡记》手书长刻石碑,在古老的巴王寨石壁上缓缓揭幕。站在诗碑前,87岁高龄的洛夫深情地说,宜昌不仅有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政府各界的重视支持,是一片诗歌的沃土。

  据介绍,《出三峡记》是洛夫20多年前从四川乘船顺江而下,穿越三峡,被沿途峡江景色深深吸引,突发灵感一挥而就的诗作。作品文采斐然,内涵丰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诗作。诗碑设立在三峡人家风景区,将成为我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又一亮点,进一步增加了诗城宜昌的内涵底蕴。

  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和市文化局主办,三峡人家风景区和市诗词学会承办。活动会聚众多文坛名家,与洛夫同行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吴思敬,著名诗人北塔、牧马人等,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十多个省市的诗人、作家、书画家和评论家。

   激发诗人灵感的圣地

   著名诗人洛夫盛赞三峡宜昌

  11月18日,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洛夫,在三峡人家风景区参加诗歌《出三峡记》长刻诗碑揭幕仪式时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神奇秀美的三峡宜昌,都是激发诗人灵感的圣地。

  洛夫出生于1928年,原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49年赴台湾,现旅居加拿大温哥华,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1999年,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又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

  谈《出三峡记》:三峡是激发人灵感的地方

  洛夫说,约20年前,他去成都访问后,乘船顺江而下游三峡。首次游三峡,当时非常兴奋和好奇。三峡沿途风光无限、汹涌浩荡、雄奇险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船过三峡后,便一挥而就写下了诗歌《出三峡记》。全诗共60句,从登上出川的船一直写到西陵峡,诗的最后一句便是:“不料前面又遇上西陵峡挡道/我尽量把思想缩小/惟恐两岸之间容不下一把瘦骨。”这次是第二次造访三峡,昔日“两岸之间容不下一把瘦骨”的西陵峡已豁然开朗,呈现出另外一种美。

  “有人说,诗刻在石头上面,可能使这首诗获得永久的生命。但石头也好,书画也好,它并不是赋予这首诗不朽生命的载体。”洛夫说,一首不朽的诗歌,应该具有文化的广度、深度和民族人文精神的追求,意象本身更具有永恒之美的价值。

  洛夫说,《出三峡记》虽未明写乡愁,却间接抒发了另一种大乡愁——文化乡愁。洛夫把文化的乡愁称之为“中国情结”,说自己的“笔墨纸砚都来自中华”,虽一生漂泊,但始终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华。

  “我很有可能这次回去后作一首《再回三峡》。”站在西陵峡畔,洛夫感叹,旧三峡、新三峡都很美,新三峡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欲望,但因为诗歌创作不能“开支票”,只有待到灵感骤发之时,方能成就绝妙诗句。

  谈“诗歌之城”:宜昌是一片诗歌的沃土

  洛夫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长诗《漂木》,开篇引子就是中华诗祖屈原的《哀郢》。站在屈原故里谈“诗歌之城”宜昌,87岁的洛夫仍兴致勃勃。他说,自己从小就读了许多屈原的诗作,虽然后来更多研究和创作的是现代诗,但屈原忠贞报国的情怀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得知宜昌去年获得“中国诗歌之城”美誉,洛夫很欣慰。他说,自己的诗作《出三峡记》诗碑能刻在宜昌,是一件幸事。宜昌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文化建设、重视诗歌繁荣,是非常好的现象,这里将是诗歌繁荣、诗人辈出的一片沃土。(记者黄春梅)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