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最热天?

22.07.2014  17:27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那么三伏是不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段呢?
  三伏是对夏季温度特征的气候概括,其中“伏”字本身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的寓意。气象观测资料也表明,“三伏”是我国绝大数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一个时段,年极端最高气温常常都出现在这个时段。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以北京为例,夏至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73.5度,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多,有利于地面温度升高。此外,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例如北京夏至日白天长达15个小时),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发散,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复杂,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则常年如夏,“热在三伏”并不能准确概括这些地方的气候特征。此外,每年的台风次数、强度、路径也是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夏季凉热的重要气象因素,如果沿海地区连续遭遇强台风的袭击或影响,那么即使是在三伏天中,人们也可能会享受到“别样的清凉”。
  (中国气象报社 责任编辑: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