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三万”活动简报刊发我校工作组民情日记

04.06.2015  14:13

      在我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深入推进之际,近一期《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工作简报》刊发我校“三万”活动工作组组员占婧撰写的民情日记——《三万:一次触及灵魂的成长之旅》。据悉,第五轮“三万”活动开展以来,全省“三万”活动工作简报从8700多个工作组选报的民情日记中择取22篇予以刊发,其中有3篇来自高校工作组。现将民情日记全文转载如下:

三万:一次触及灵魂的成长之旅


      紧张、充实的“三万”活动即将结束,对于没有农村生活和基层工作经历的我来说,“三万”活动是一段磨砺,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必将成为我人生中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接地气中感受真情农村

      生长在城市、工作在大学的我,从前对于“三农”的认识抽象而浮浅,这次亲身住在农村,经常与农民群众拉家常、下田地,与乡村干部谈工作、话理想,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艰辛与快乐,对“三农”的认识变得直观而真切。
      春节前,我跟随学校领导走进英山县石头咀镇几个驻点村困难群众和“五保户”家庭进行节前慰问。近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惠民政策,英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非常明显,民生也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当我看到病重老人躺在病床上、残疾人歪斜在轮椅之上,我的心紧缩了,看到他们接受我们的慰问金和米油猪肉时露出的憨厚笑容,我的心颤抖了。这一刻,我突然觉得农民脱贫致富的艰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尤其是这些农村困难群体,他们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随后,在进村入户征求意见过程中,4个村的干部群众提出了很多建议:田地浇灌、自来水到家、电网改造、宽带入户、修路、就业、养老、看病……陪同的乡干部邓梅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我们山里人老实,有什么就说什么”。
      在我看来,老实的老百姓说的全是老实话,因为走在驻村的田间小道上,我见到过老人、妇女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山路之间艰难奔走,也见到过破损的沟渠和荒置的田地,还见到过那河边道旁倾倒的垃圾……他们说的越多,证明他们的所思、所盼还很多,我们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在办实事中增进群众感情

      刚进村工作,面对农民群众感觉很陌生,他们的话我很难听懂。在一次政策宣讲活动中,一些村民竟在嗑瓜子、说小话,有的甚至提前离开会场。我迷思了,是农民愚昧还是他们不接纳我们?我参加“三万”活动到底能做些什么?在后来的工作中,我的困惑终于得到了化解。
      窑湾村背靠大山,面临大河,村民出村办事往往绕道3、4公里。数九寒天里,我亲眼看到一些农民为了抄近道,脱下鞋袜高挽裤腿趟过冰冷的河水。桥是窑湾人的梦,当听说我们将帮助他们落实窑湾大桥立项时,村支书代表村民一次次表示感谢。途经老屋湾村的省道宽敞笔直,当我们在路口建成一座钢架候车亭,几位村民高兴地说:“以后我们等车,再也不怕风雨天了。”听着老乡们的称赞,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英山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多。张咀村希望小学206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152名,孩子们普遍存在着情感缺失等问题。当听说学校缺乏英语老师,英语专业八级的我主动提出帮助带课,每每看到31个孩子睁着圆圆的充满渴求的眼睛,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为了让留守的小朋友感受更多的温暖和关爱,我们在为他们送去近万元的梦想礼物和36000元助学金之后,策划了“大手牵小手,同心圆梦行——留守儿童进湖大”活动。16名留守小朋友代表从省“三万”办、省委高校工委和湖北大学领导手中接过爱心书包,活蹦乱跳地参观大学校园,叽叽喳喳地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孩子们说比过年还要高兴。活动之余,一位小朋友的爷爷拎着十几个土鸡蛋找到我,说是要表达他的一点点心意,感谢我们的帮助让他的孙女有了很大的改变。
      老爷爷的土鸡蛋我没有收,想想刚驻村那会儿,我会心的笑了。农民群众是朴实的,他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真心为群众着想,所做的事情就会有意义,才能与群众拉近距离,逐渐融为一个整体。

在增底气中转变工作作风

      刚开始工作时,看到做群众工作那么难,工作任务那么重,心里倍感能力恐慌、底气不足。加之简陋的居所、简单的饭菜,还有 4岁的女儿在电话另一头“要妈妈”的哭声,我就忍不住掉眼泪。带队领导知道了我的心思,鼓励我多去看看当地老师和乡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比比他们,再想想自己。
      记得第一次与驻村希望小学教师交流的情形:狭小的单间挤放着两张床、两张写字桌,这是两个90后女教师的卧室兼办公室。她俩告诉我,每人带三门以上课程,还要看护留守儿童。学校里有几十个来自高山上的住校生,其中10多个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都要老师照顾。虽然每天忙忙碌碌、辛苦单调,但这些工资并不高的乡村教师一个个看上去乐呵呵的,仿佛她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石头咀镇政府处于镇中心位置,有些干部尽管家并不远,但是晚上也住在这里。每天,他们几乎都要到联系村去,交通工具是摩托或自行车。很多垸子在高山上,女同志也与男同志一样依靠相同的交通工具爬上去。我问一位女干部,“晚上回去陪孩子不好吗?”她说:“好是好,但是县里规定不能走读”。我问一位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苦不苦呢?”他笑笑说:“我的岗位在这里,再苦也得干”。我问过一位村支书,“做群众工作容易吗?”他很认真地告诉我:“如果群众骂你,甚至想打你,你能忍受并坚持下去,那就不难”。
      条件再差不抱怨,工作再难不放弃,管理再严不抵触,农村底层有这样一批人,乐观向上,克难奋进,默默工作。与他们相比,我的骄娇之气、懒散之风真要好好改一改了。在此后的工作中,我较快地转变角色,进入状态,与同事们一起,全身心谋划、参与各项工作,能力也因此提升,信心也因此增强。
      可以说,“三万”活动是磨练意志、升华境界的教育实践。在这里,我学会了沟通与思考,学会了感恩和奉献,对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感谢“三万”活动给予我的这份心灵荡涤和灵魂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