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为39万残疾人撑起幸福保障伞

20.08.2021  14:05

8月15日一大早,谷城县石花镇19岁的智障女孩兰兰(化名)高兴地走出家门,开启了新一天的上班模式。

和健全人一样工作生活,兰兰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在襄阳市残联的帮助下,她不仅享受到儿童康复救助,还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而兰兰只是襄阳市6000多个抢救性康复家庭中的一个,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30年以来,全面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8月15日,襄阳广电“政协论坛”特别节目“议事说法”为此专访了襄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刘宝霞。

依法依规   全面保障合法权益

“《残疾人保障法》让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残疾人工作也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刘宝霞欣慰地说。

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性法律,《残疾人保障法》从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和无障碍环境等6个方面对残疾人的权益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

襄阳市现有各类残疾人39万,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在残疾人脱贫、康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

将残疾人脱贫攻坚纳入全市脱贫攻坚的大局,采取就业创业、兜底保障的精准康复、教育赋能等八大行动,确保39000多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如期顺利脱贫。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全市残疾发生率明显下降。

提高康复儿童门诊报销比例,落实残疾儿童家庭生活救助补贴。自2019年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年龄从0-6岁扩大到0-15岁,全市有6000多个家庭得到了抢救性康复。

多方筹资建设襄阳市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辅助性就业基地,出台《襄阳市城区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扶持办法》,从11个方面明确了扶持标准和覆盖政策,一体化推进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创业。

建成盲人图书馆和电影院,组织开展了4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和3届全市残疾人艺术汇演,襄阳市特奥运动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多次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的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全市有8万多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福利制度,近14万残疾人享受基本康复服务,近9万多残疾人享受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救济,260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正常接受教育,5000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了政府托养服务。

残疾人有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信心,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享受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需求导向 贴心服务残疾人士

之前兰兰的生活一团糟,去了福利院和学校之后明显感觉她有了变化,爱说话了,有了兴趣爱好……而且这些康复都是免费的,给我们这个家庭节省了很大的开支,我突然觉得生活有盼头了。”看到兰兰能够自食其力,母亲张女士心里充满了感激。

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始终牵动着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心,工作中注重从小口切入,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

残疾评定是残疾人生活中的大事,2021年,襄阳市在全省率先落实残疾评定免费制度,优化残疾办证服务,实行上门办证,实现了残疾人办证跨省通办。

2020年,开展市区残疾人“阳光卡”扩面工作,实现城区所有残疾人坐公交车免费制度。

先后创建16家社区康复服务站,把康复服务站建在村和社区,让残疾人不出村(社区)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康复服务。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襄阳市又探索创新借力省残联“农机创业路、自强借东风”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与东风公司联合,让残疾人免费入社,实现残疾人跨区作业,解决了残疾人稳定收入的问题。

创新服务结硕果。襄阳市樊城区旭东路“阳光家园”被评为“全国残疾人之家”,保康县残疾人郭大荣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谷城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做法入选全国30个优秀经典案例。今年7月份,襄阳市政府残工委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开启新局   健全保障提升素质

“‘十四五’时期,襄阳市将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一法四条例’,推动残疾人工作健康发展。”刘宝霞表示。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襄阳市将在健全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提升残疾人素质方面着力。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就业支持体系和残疾人权益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无障碍环境,加大残疾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扶贫助残的浓厚氛围。

秭归县水田坝乡残联三措并举夯实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
为进一步引领广大残疾人劳动者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残疾人联合会
携手小康路 共享新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