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推进7万亩设施蔬菜大棚企业全面发展

10.03.2015  12:33

  近年来,各区高度重视菜篮子基地建设,七万亩设施蔬菜大棚收效显著,为此,笔者走访了新洲区,发现这里的设施蔬菜大棚种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种植品种还在不断丰富,生产企业还在不断成熟——
  
  借智借力,销售型企业引进种植能手
  
  走进新洲区绿洲源大棚蔬菜基地,我们会听到很多外地口音的技术人员,他们是绿洲源农业集团从山东、河南等地引来武汉的技术型人才。“在新洲区,有的企业懂种植,有的企业精销售,这种资源通过融合可以让大家共同受益。”新洲区农业局副局长朱桃元告诉笔者。
  
  “在绿洲源,销售是他们的强项,在他们手里没有卖不出去的菜。”朱桃元介绍说,2014年上半年新洲10万斤土豆滞销,又赶上全国土豆批量上市的时节,眼看着本地产的土豆就要烂在地里,绿洲源农业集团董事长刘斌闻讯后,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帮销了大量滞销的土豆,及时把农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绿洲源农业集团董事长刘斌,2006年就开始从事蔬菜物流,对蔬菜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发现春节期间武汉市场的蒜薹供不应求,但多年来武汉一直没有规模化种植蒜薹的企业,便琢磨着把山东的专业种植团队“”过来,让武汉人能吃上本地产的蒜薹,这样可以减少物流成本,让蒜薹的批发价每斤减少0.5~0.7元。提起目前试种植已经成功存活的蒜薹,刘董又喜又忧,他说,“蒜薹会在每年的4月份进入采摘旺季,但必须及时入冷库才能保证口感和品质,所以我们只有等冷库建成后才能大规模种植。”据了解,该集团还引进了水果萝卜、大棚土豆、泡椒这些外地蔬菜品种来丰富武汉市民的菜篮子。
  
  勇于创新,高科技领航起效明显
  
  “像这样当年建成、当年获益的农业企业,是比较少见的。”新洲区农业局种植业科的科长李少斌这样评价该区的东方神农公司,他们拿到流转的土地之后,就开始育苗、生产,企业运转的高效令人称赞。
  
  “我们的目标就是标准化生产,目前大棚都在提档升级,能用机械操作的,我们争取都不用人工。”东方神农的负责人王峰指着大棚中正在运转的播种机告诉笔者,2014年9月在全市农业生产现场会上,市农业局向他们推荐了这款小型精准播种机,试用之后他们便开始在自己的基地上推广。目前不少农业企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贵的难题,为了摆脱这些限制,全程机械化操作是他们的目标。
  
  “这个播种机相当于60个人的工作量,一天就能播种80亩,一天就能省去3000元的人工费。”他说,公司的甘蓝种子都是从台湾引进的,10克种子就是140块钱。机械操作,既精准又省时,不仅省了人工,还省下了一笔剔苗费用,种子的存活率也高出很多。
  
  王峰还告诉笔者,他们公司现有冷库2万立方米、蔬菜整理车间2400平方米、蔬菜交易市场1200平方米、仓库1400平方米,农机设备28台套、蔬菜配送车辆4台,主销青梗松花菜、娃娃菜,因为主要依托订单式销售,全年都不愁销路。
  
  抱团发展,企业相互帮扶打造新洲品牌
  
  “新洲区的设施蔬菜大棚企业大致分为三种,产销综合型、生产成熟型、积极探索进取型,每个企业各有特色。”新洲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市农业局采取了不少帮扶措施。
  
  “对于目前生产技术、配茬模式掌握不到位的,市区两级技术部门,安排专人给予指导,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武汉市农业局副局长程耀明介绍,“对没有稳定销路的企业,各区要组织有渠道、有能力的企业,组建销售联合体,帮助企业解决销售难题。
  
  对此,新洲区先后组织了东方神农为山村、天立、拓源、绿宇分享了其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他们解决了实际难题。
  
  此外,新洲区农业局还采取成立蔬菜企业联合体,构建蔬菜生产网络,鼓励全区蔬菜企业成立联合体,加强在生产技术、团队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促成全区蔬菜企业间优势互补,构建全区蔬菜生产、管理、销售网络,避免出现企业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等问题,形成企业间良性互动。
  
  据了解,全市7万亩基本完成,建设面积达到55271.92亩,如加上温控大棚,实际建设面积超7万亩,已种植蔬菜的面积达到86%。201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48万亩,产量达647万吨,同比增长1.1%,蔬菜自给率为73%,强有力地保障了“菜篮子”市场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