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一隅不落一人 夷陵精准扶贫探访

21.09.2015  12:23

  精准识别,“对症开方

  “搞调查到村,不能落一户,不能少一人。”7月底,黄花镇大学生村官刘斐走村串户、问情况、聊家常。一个月以来,刘斐和村主任黄定华等人员一起把村里的情况摸得“门清”。黄定华说,有的村民经过上一轮扶贫已经脱贫,有的因灾因病重新致贫,这一轮摸底是为了实现动态管理。“三组的老贫困户张国林,家里起了新房,儿子在外打工,今年要退出贫困名单;几位突发重病的老人,这次要纳入贫困。

  为推进精准扶贫,夷陵区针对贫困村严格执行“一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区直单位牵头、一个第一书记协调、一个工作专班驻村、一批项目帮扶”的工作机制。浮于表面不是真扶贫,沉下去实干方能见成效。8月10日之前,经过工作专班驻村调查、摸底、公示,一张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扶贫对象名单“出炉”,以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度。

  有了精准识别,方能“对症开方”。分乡镇南岔湾村司学坤、李启香夫妇分别患有高血压和眼病,劳动力不强,也没有像样的产业。“像这样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必须帮扶他们在家发展产业。”村主任黄定华介绍,年初工作队联系畜牧局提供800余只小鸡苗,每只15元,政府补贴10元,农户出5元。他们夫妇现在忙碌充实,日子逐渐红火。

  “输血”又“造血”,治标更治本

  夷陵区山多、地少,部分贫困村没有支柱产业,贫困户多数因病、因灾致贫。着眼全区,解一区一地之大困;精准定位,方能扶一村一户之小贫。夷陵区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化为“精准滴灌”,重点贫困村、贫困户便是“滴灌”的重点对象。

  靠种苞谷、挖洋芋,农民如何脱去“贫困帽”?因病返贫、因灾致贫户,又该如何渡过难关?夷陵区扶贫办主任余丙奎介绍,该区把产业发展作为特困村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帮什么,有什么扶什么,提升村域经济造血能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南岔湾村五组,荒山多、石头多,村民大多数外出打工。2014年,镇上扶持能人丁开明组建金太阳水果种植合作社,500亩生态果园,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成效已逐步显现。一年时间,合作社已为该村128户农民免费提供小水果种苗2.5万株,栽种471亩。以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为依托,目前已带动农户养殖生态黑猪50头、土鸡1万只,建成畜禽养殖乐园,发展蔬菜200亩。

  众人合力,特困特扶

  “重点村里找重点户,针对个体实际,灵活帮扶,才能实现整村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今年1至5月,区委书记刘洪福8次进出南岔湾,不少农户都与书记搭过话。看到村民的石头屋仍然内外透风,蛇鼠成患,书记要求“确保一年变样,两年脱贫,三年验收”。

  南岔湾,是夷陵区三个特困村之一。区政府组织多个部门针对特困村集中力量进行帮扶,工作涉及产业发展、安全饮水、农房改造、交通建设……要实现“有规划、硬执行、不乱建”,并不容易。经过摸底,哪家要修房、哪户要通水,哪家要硬化路面,哪家要进低保、购买合作医疗等,扶贫工作组、三万工作队有了一本“明白账”。

  区财政为每个村一次性预拨专项资金200万元、落实工作经费5万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原则,多部门统筹规划、合力帮扶,为三个特困村共计整合涉农项目42个、资金3552万元,平均落实到每个村的帮扶项目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

  “找短板,挖潜力;护其短板,扶其所长”,经过精准的“滴灌”扶贫,夷陵要让每一隅、每一户尽早实现习总书记所指的“幸福”。

  (记者徐思弘 通讯员何英袁京华原载8月13日《农村新报》)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