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传真】激活教育的源头活水

10.06.2014  18:52

通讯员:张锋

面对媒体行业的急剧变革,如何锻造一支优秀的新闻传播学科师资队伍,进而在人才培养的源头上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实施“双一”“双挂”计划,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源头活水”。

 

破解教师发展瓶颈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学院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中青年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理论水平较高,但缺少媒体从业经历和国外学习经历,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国际化视野。在教学上,部分老师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所举案例也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在科研上,由于与媒体实践之间脱节,缺乏“源头活水”,一些教师的科研工作遭遇“瓶颈”,真正有分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成果不多。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院于2011年5月出台了《青年教师培训“双一”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双一”计划主要针对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没有出国学习经历和媒体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学院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修一年和到新闻媒体挂职锻炼一年。

2011年9月,湖北省委宣传部正式启动媒体记者与高校教师双向挂职交流活动(简称“双挂”)。随即,学院派出副院长强月新教授前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挂职总编辑助理,同时接收湖北日报政宣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樊晓燕到学院挂职院长助理。随后,又陆续派出3名年轻副教授作为“双挂”人员,前往湖北广播电视台、荆楚网等单位挂职。

 

拓展校媒互动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挂职的虽然只是一个或几个人,但为对方带去的却是背后整个团队的智力和资源支持。从学院的角度来说,“送出去”弥补了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请进来”迎来的则是鲜活的新闻实践;从媒体的角度来说,“送出去”能够提升编辑、记者的理论素养,“请进来”的则是高水平的智囊团队。

在《楚天金报》挂职广告中心副主任的青年教师周丽玲说,“实践令我对‘策划’‘改版’等过去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看法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让我看到高校教学科研与传媒实践之间的差别,反思目前我们在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湖北日报政宣部副主任樊晓燕到学院挂职后,获益良多。她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看似很虚,其实蕴含在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中。如何对新闻院校学生有效开展教学,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一次案例教学可能胜过一大堆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理论课堂的互动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挂职期间,强月新参与策划了《喜迎党代会 我看新荆楚》等重大新闻报道活动,并带队奔赴潜江等地采访。《湖北日报》改版期间,他提交了万余字的改版方案,其中很多建议被采纳。同时,他还将《湖北日报》最新的新闻素材和案例引入研究课堂,鲜活的案例讲授和热烈的课堂讨论,让学生们直呼“过瘾”。

2013年12月,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决定对学院进行重点共建,扎实推进“双一”、“双挂”工作被列入共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与省内各级宣传部门、主要新闻媒体机构之间,一定能够在共建精品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建骨干队伍、共建研究智库等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合作成果,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为保障“双一”“双挂”计划落到实处,学院在课程安排、工资待遇、经费资助、人员考核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形成了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并且以制度形式明确了“派谁去”“派出去之后怎么管理”“待遇如何保证”这三个核心问题。

选拔工作由个人自愿报名、各系推荐,学院根据岗位需求和候选人特点,在征求本人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初步名单报党政联席会审定,最终确定选派人员名单。

为了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学院规定,参与“双一”“双挂”的教师应该服从学院安排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核心的培训计划,不得随意变更培训内容或形式。

对于省委宣传部派到学院挂职的媒体记者、编辑,学院为其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和环境,并妥善安排工作。自“双挂”工作启动以来,学院共接收了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电视台等媒体单位的3位挂职人员,均挂职院长助理职务,并实际参与学院领导班子工作分工,具体分管人才培养等工作,同时承担《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月,学院共有13名青年教师已经完成或正在参与“双一”计划,占计划总数的80%;4名教师参与“双挂”工作;接收3位知名记者来学院挂职院长助理,相关工作正按照计划扎实推进。

(编辑:付晓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