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 孕育汽车业新机遇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至此,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设想,经亚投行扩围和博鳌亚洲论坛召开的双重催化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从顶层设计和规划走向正逐步落实。
这是一个让各行各业都充满无限想象的巨大市场。粗算一下,“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一年来,已经有沿线5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并愿同各自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这些沿线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消息一出,铁路、公路等大型基建马上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更有国际投资者十分看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的中国卡车和工程机械企业,瑞银集团、淡马锡集团等纷纷大举增持中国国内卡车、货车等商用车企业的股票。显而易见的利好往往是浅层次的,实际上,“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利好商用车,中国乘用车产业更将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乘用车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于供不应求特征明显,我国汽车行业处于产能驱动发展周期,可以称之为“前汽车周期”;此后,随着产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以车型集中上市为特征的新车型驱动发展周期,可以称之为“中汽车周期”;最后开始逐步进入行业销量和盈利下滑,以存量为驱动的发展周期,可以称之为“后汽车周期”。
中国乘用车产业正是典型的处于“中汽车周期”的产业。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虽双双突破2300万辆,连续第六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产销增速均在放缓。而今年以来各大厂家纷纷扩充产能,大量的新车型相继投产上市,中汽协预计今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超2500万辆,增速还将进一步放缓。
中国乘用车企业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走出去’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说:“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锻造出更强的竞争实力”。吉利国际公司总裁张林在谈到海外市场的必要性时表示,国内市场增长速度的放缓使汽车企业的增长速度受到限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全球性的企业”。
事实上,处于“中汽车周期”的中国乘用车产业已经如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般,汽车产业发展增速进入换档期,客观上也存在产能的结构性过剩问题,正需要有“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平台和机制,吸引相关国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关注,继而成为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目标国家,化解正在不断凸显的国内产能过剩问题。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一带一路”沿线的50多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符合当前中国乘用车产品的主体消费市场定位,有广阔的市场和较大的潜力可资挖掘,这将有利于扩大乘用车的出口。更巧合的是,目前自主品牌主要集中的几大出口市场均属于“一带一路”的范围内,“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的逐步落实,对于自主车企海外战略而言,自然更是一个重大利好。
战略机遇期已经来临,中国乘用车企业,赶紧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