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省道路运输经济稳中有进

13.04.2016  13:20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运管物流系统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稳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着力推进道路运输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着力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道路运输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取得初步进展,运输生产服务质量得到改善,道路运输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

  2016年1-3月,全省道路运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26亿元,其中:客运物流站场建设17.68亿元、维修检测厂(场)站建设1.44亿元、城市公共交通建设1.26亿、客货营运车辆新增(更新)5.88亿元。扣除统计口径等因素,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完成投资与去年同期比增长104%。

     一是一批客运、物流项目集中开工。继续充分发挥部、省专项投资补助资金的拉动带动作用,着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精准性,武汉捷利通达物流园、襄阳同济堂物流配送中心、襄阳新合作物流中心、襄阳国际陆港货运中心、十堰市林安物流园、十堰东城物流园、湖北(孝感)京穗物流中心、应城市天黎宇彤物流园、黄冈宇阔武汉东物流园、湖北振鑫物流新型产业园、宣恩椒园物流园、随州文烽物流配送中心、汉口客运站中心、麻城汽车客运站、仙桃市沔东中心客运站、枝江汽车客运中心站16个项目集中开工并均已实质性施工。

          二是重点枢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宜昌东站物流中心的货场改造基本完成,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逾2亿;武汉海吉星国际绿色农港物流园的电商中心主体建成,配送区钢结构封顶,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8865万元;湖北金穗物流中心的电子信息综合大楼已建成,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5500万元。客运站场方面,恩施客运枢纽站主体已建成,武汉天河机场交通中心(枢纽站)主体结构已封顶,鄂州客运枢纽站进行桩基工程。一季度,有9个客运、物流项目建成投入运营,新开工项目18个。

  三是部分市州建设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如宜昌、武汉、十堰一季度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分别达到6.5、2.7、1.7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3倍、1.7倍、4.6倍。

  二、道路货运(物流)生产稳中有增,增速有所回升

  从高速公路监测的货车通行情况看,一季度全省通行高速公路的货车车货总重2.32亿吨,与去年同期比增长5%,特别是2、3月份货车通行量增长明显,同比增速8.04%、9.89%。

  从公路物流运价周指数(2016年3月21日-3月25日)监测情况看,公路物流运价连续两周小幅回升,比上周回升0.2%,但仍比去年同期回落15%,回落幅度比上周有所收窄。

  从部分重点货运(物流)企业生产情况看,在“互联网+高效物流”“大数据行动纲要”等政策的推动下,公路物流企业不断加大融合信息化技术,整合线下、线上资源。如:林安物流以“基地+网络”“商贸+物流”的全新运营模式,建设“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大平台”的现代商圈,一站式O2O物流供应链诚信交易平台,实现了“互联网+物流+诚信+金融”的有机结合。武汉大道物流的壹米滴答湖北分拨中心开园,通过企业联盟、物流网络平台,开辟零担物流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2016年,公路物流市场在合纵联横、跨界融合、差异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值得期待。

  1-3月全省新增(更新)营运货车1.94万辆、15.5万吨,新增(更新)货车平均吨位8吨,车辆重型化趋势较为明显。一季度全省累计完成货运量2.46亿吨、货物周转量515.4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7%、4.9%。

  三、道路客运生产总体平稳,城乡短途客流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省累计完成道路客运量2.58亿人(不含城市公交)、旅客周转量130.8亿人公里,同比增长0.32 %、1.18 %,与去年同期总体持平。1-3月全省新增(更新)营运客车480辆、7200座,新增(更新)车辆以20座以下客车为主。

  跨省长途客运持续低迷。随着高铁、城铁线路增加、密度增大等因素影响,一季度长途客运班车分月实载率均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一是道路客运在长途运输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快速性、准时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不足,造成长途客运旺季不旺;二是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相对守旧,客运服务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

  市际班线总体平稳。一季度适逢元旦、春节等节假日,返乡、返校、探亲、旅游客流活动频繁,市际班车整体实载率水平较高,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县际及城乡短途班线客流增长较快。县际、县镇、镇村等农村短途班车的分月实载率普遍较高,分析原因:一是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县至乡镇、乡镇与行政村之间经济交流、人员交往增加;其次,是去年全省开展了“村村通”专项工作,农村道路通行条件、运输工具、候车条件等普遍改善,群众出行乘坐客车的人流量增加较快。

  道路客运企业面对客运市场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综合运输发展体系,调整线网布局、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智能化水平,增创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