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队的安全“密钥”

31.03.2016  23:52

  新华社武汉3月31日电题:一个连队的安全“密钥

  黄书波、韩磊、董良锋

  “安全警示牌翻牌仪式现在开始!”“安全值班员出列”3月29日,驻鄂北空降兵某团一营一连,在指导员孙广建的庄严宣布声中,全连官兵自发立正,向安全警示牌行注目礼。只见中士李涛泪眼蒙眬走出队列,颤抖着手将连队距离安全无事故63周年时间定格在227天。

  对于这一刻,李涛等待了3年。2013年1月,连队在组织实弹射击训练时,李涛偷藏了一颗子弹,本想作为生日礼物寄给女友,结果被点验出来。刚入伍就挨了处分,李涛觉得不仅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且在部队也不会有发展前途,萌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了解到情况的时任指导员杨珂,通过几次谈心,逐渐稳住了李涛的思想。杨珂说:“私藏子弹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听说你有绘画特长,何不做出几幅漫画,把教训变成大家的财富呢?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受到启发的李涛,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本“实弹实爆按规定,私藏弹药法不容”的连环漫画,得到了官兵的欢迎。李涛也因为长期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终于成了空降兵某团一营一连的安全值班员。

  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一直是这个连队的光荣传统。组建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一连,参加过大西南剿匪作战,曾被原二野4兵团授予“巩固部队模范连”荣誉称号。作为一支常年进行升空跳伞、火炮射击等高风险课目训练的连队,他们连续保持了62年安全无事故的纪录。记者日前走进这支连队,探求他们的安全“密钥”?

  2010年3月,在鄂北某综合训练场,一连组织升空跳伞时,由于高空风向突变,导致跳伞员小杨和小高的降落伞在高空两伞相插。眼看两伞就要交替失效时,小杨果断拔出伞刀,割断了与小高主伞缠绕的伞绳,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几秒钟后,小杨的主伞发生了翻盖……“第7名跳伞员,马上打开备份伞……”,千钧一发之际,小杨在对空广播指挥下,成功打开备份伞,并安全着陆。

  伞降,跳伞员的生命是用秒计算的,他们从离机到着陆,自由落体是19秒。这起特情,不仅给在场跳伞员上了生动一课,也给连队训练安全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一连总结归纳出军营版“海恩法则”——-“没有事故查苗头、没有苗头查现象、没有现象查思想”,成为抓安全的制胜法宝。

  从1985年以来,一连的安全翻牌仪式历经31年,无论部队转场、野营驻训,也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从未间断。从1999年开始,一连每个周四的晚上都是雷打不动的“查事故苗头”班务会,官兵们在会上共同查找安全隐患,齐心制定安全措施,后来这一做法在全师范围内推广。

  2014年7月,连队实弹打靶后清理弹药,发现备用雷管少了一个。然而,山路崎岖,乱石纵横,杂草丛生,在这样的地方找一个小小的雷管,犹如大海捞针。几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雷管的踪迹,有同志发起了牢骚:“连长真是的,一个雷管找不到就算了,何必这么较真?

  时任连长戴颖佳听到后说:“同志们,雷管虽小,却是事故的大隐患!大家想一想,这里常常有老百姓上山,万一踩响造成伤亡,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坚持,而放弃了一茬茬官兵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荣誉!”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多小时后,五班班长曹栋梁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石缝里找到了雷管。

  抓安全就是抓战斗力,这是一连官兵的传统和共识。2007年连队被空军记集体一等功时,一连把庆功会开成了“反思会”,官兵们说,“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年11月11日空军节,他们都会邀请附近退伍老兵与连队一起过生日,为连队安全发展出谋划策,开展“以连为家、连兴我荣”活动,激励全连官兵全身心投入“争取荣誉、珍惜荣誉、创造荣誉”的活动中。每当新毕业干部下连、新战士入伍,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连队荣誉室,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连队安全歌。

  连队楼前,是一块2米见方的“安全文化石”,正面刻着“宁为安全操碎心,不让事故害人民”的连魂,背面是由99个“”字汇集组成的“安图”。

  巨石无言,却时刻警示着连队官兵:人人筑牢防火墙,众手浇开安全花。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