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科发展滑步 业内:市场偏小创业成本高
最近几年,谈及香港的创科事业,常是问者迷惑、知者嗟叹。投资者说起来,兴致寡然的也不在少数。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都市,自由、法治、廉洁享誉全球,各种高端、专业、国际化人才济济,咋就在创科上发展迟滞、步履维艰呢?
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香港论坛上,这个话题又被拎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创投行业的与会嘉宾,说到智能制造无不津津乐道,谈到科技金融皆是踌躇满志,唯独把相关话题扯到香港身上的时候,嘉宾们立刻就从行业谋划、前景描画中抽离出来,讲起了“大道理”。有的说“香港创科不是没出路,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有的说“创科莫要局限于香港一域,心态需要打得更开一些”。更有风投人士坦言,旗下资本投遍了五湖四海,单单没有香港;所以如此,皆因香港市场偏小、项目欠优、创业成本过高。
客观地讲,香港创科发展滑步,甚或让创业者怯步、投资者止步,绝非事实的全部。也不能说香港不够努力,特区政府也是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决心的。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虽一再受阻、一波三折,但三年锲而不舍终于有成,为创科发展夯了基、垒了台。又比如,过去一年,政府引进创业基金,搭建创业平台,相继促成多个世界顶级科研机构在港落户,使创科氛围持续改善。2017年施政报告中,政府又决定拨款180亿港元,志在完善创科生态系统。4月13日,则又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功能,设立了跨部局的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诸般努力与实践,不可谓看得不远、想得不深、做得不多。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在香港,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清楚本地创科应用已落后于内地;也都明白时不我待,不努力就要被抛弃的道理。只是现今创科发展一日千里,光有自知不够,还得自强;除了有“怎么看”的自省,还得有“怎么办”的自知。
其实机遇就在眼前。新年伊始,4倍于科技园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达成合作意向;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年中,香港智慧城市发展蓝图将勾勒成形。创科的物理空间扩大、想象空间打开、应用空间获得支撑。香港何愁没有一展身手、一展宏图的平台和机会?
市场小,就统筹两地市场、瞄准世界市场;项目少,就整合全国资源、汇聚全球智慧;创业成本高,就松绑拆墙,在整个大湾区里腾挪空间。香港创科要走出的路,一定是大路、可持续的路。狭隘不得,短视不得,画地为牢的做法没有希望。唯有构建大格局、站上大舞台,香港创科才有出路,独特的体制优势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说到底,今日香港创科的局面只是香港发展的一个侧影。近些年,香港政治升温,社会为嘈杂裹挟,人们的注意力有所偏移。但相信这些应该都是表面、短期现象。狮子山下的港人,一贯有“抛弃区分求共对”“携手踏平崎岖”的精神意志。只要眼光放远一些、心态打开一点,少些无谓纷争、多些有益行动,当止则止、能干则干,就不会错失良机、贻误发展。
莫迟疑,跟上来,与时代交响共舞,与国家同频共振,香港的地位和作用不会弱化。香港社会当有这样的理智和选择。张庆波(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