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新中国遭遇首次特大洪水 荆江三次分洪

09.05.2016  09:25
图为:荆江分洪区的农民在分洪前把割下的农作物运送回家,为分洪做准备。 (资料图) 图为:1954年7月22日,荆江分洪工程开闸分洪。 (资料图) 图为:1954年8月22日,沙市水位回落,工人关闭洪闸。 (资料图) 图为:中共湖北省委关于立即准备荆江分洪的电令。 图为:长江水利委员会中游工程局《关于建立荆江分洪指挥部组织机构的意见》。

   档案解密:1954年新中国遭遇首次特大洪水 荆江三次分洪

长江水位超98年 较常年同期偏高2.78米至3.52米》《武汉关水位已处历史同期最高》《以应对“98+”特大洪水决心决战决胜防汛排涝工作》……4月以来,有关长江汛情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今年防汛形势严峻已成普遍共识。

  大家记忆深刻的是1998年大洪水,长江抗洪史上,还有1954年的特大洪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遭遇的首次特大洪水,为确保大武汉和荆江大堤安全,1954年7月22日2时20分,荆江分洪区实施了举世瞩目的首次分洪。

   “保证不淹死一个人

  1954年7月21日晚,荆江县(现在公安县的荆江分洪区)太平口进洪闸上灯火通明。晚10时,大江口禁止通航,数百名启闭闸工人紧张地忙碌着。次日凌晨二点多,绿色信号灯一亮,千钧巨闸缓缓开启,跃过闸口的长江洪流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在消力池激起几米高的水浪。

  夜幕下的公安大地,火堆四起。枪声、锣声、叫喊声,在夜空中交织回响。滚滚流水淌向蓄洪区。荆江分洪区分洪了!

  在分洪之前,《荆江县防汛分洪指挥部紧急动员令(一)》提出目标:“凡在蓄洪区进行生产的农民渔民应于7月21日12时以前,全部回到安全区、安全台,以保安全,保证不淹死一个人”。

  当时,有16万人需要搬迁。每遇水位回落,有的人就往回搬,或者把东西藏在房屋夹壁,或者跟干部“打游击”,门上一把锁,看上去是人去屋空,干部一走,又回到原地。

  荆江县委采取多种措施予以纠正。群众怕偷盗,怕安全区不安全,县委加强了安全区的治安管理。7月中上旬,荆江县防汛分洪指挥部每天都公布搬家情况,督促搬家工作。分洪后,荆江县又组织木船成立救护队,到各湾、村巡查,发现有居民,即刻送往安全区。

  安全台是傍堤而建,用土填高三四米。所以,分洪后的安全台就像漂浮在水中的救生圈。8月初,水位连续上涨,堤身浸水日久,险情迭出。

  档案记载,各中队所辖堤段,以电线杆为标志,每两根电线杆间安排4人坐守,每晚三班轮换。若发现险情,一人马上上报,其余三人立即抢险。一旦发生严重险情,以燃火为号,邻队见火鸣锣,各队相继传递,民工听到锣声,马上带着工具到燃火处抢险。

   发救灾款要求手续简便

  7月10日,荆江县委《对当前工作的几个意见》强调:发放好救灾款,要发得快、发得准,手续要简便,不准贪污浪费和积压不发,反对对灾民漠不关心的坏现象,要保证不饿死一个人。

  7月12日,荆江县指挥部发布《关于在马家嘴一带堤上所发现问题的通报》,要求:供应手续要力求简便,最好是中队写介绍信,集体现款购粮,以近就近,减少麻烦,保证供应;要按时发工资,每人每天发伙食费,一天一清。14日,县指挥部规定,民工上堤不论是挑工、巡堤、放哨、抢险及安全区排水,凡集体开伙,每人每天供应标准:大米二斤(实际按大米一斤半、杂粮一斤共二斤半供应),安全区排水所用民工,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

  8月份,县委号召灾民寻找节约粮食和烧柴的办法。74岁的董尚智老人亲历分洪,他说,政府从四川调来玉米,因粮食不够,他母亲把玉米磨成粉,做成玉米粑,没什么菜,他就乘小木筏过江,到对岸的沙市捡菜叶子做腌菜。

  董尚智的老伴吴昌珍说,那时全家口粮按每月105斤发下来,农村人饭量大,完全不够,他们也是吃玉米糊糊,没有菜,吃的还是头一年冬天腌的萝卜干,后来政府从四川调来榨菜摆在路边分发,“我以为要花钱不敢拿,后来看到胆大的人拿了没给钱,才知道是不要钱的”。

   到河边挑水都撒漂白粉

  分洪后群众居住集中,随着天气转晴,不少人得了肠胃病。一旦有疫情传染,后果不堪设想。

  8月初,荆江县防汛分洪指挥部下达紧急指示:动员干部群众将所有粪便挑到江河边,抽调会驾船的防汛民工运往河中倾倒;组织群众在可靠条件下挖水井,或吃江河水,不吃沟水,不喝生水,责成各级卫生机构人员开展饮水消毒,同时做好有关疫苗的预防注射。

  8月中旬,县委再次下达《对做好卫生工作的紧急指示》,要求:民工中队应成立卫生委员会,住地要搞好卫生,无厕所的住地和工地要挖土厕所;开伙单位要教育炊事员讲卫生,保证民工有开水喝,不弄生菜、生饭及腐臭食物,饭菜要用东西盖住,不让苍蝇爬;要保证民工休息时间,防中暑,住地低洼的,要尽力让民工睡高铺,多垫岗柴、稻草和芦席,并在地下开挖五寸宽五寸深的小沟,以通透湿热。

  张同举老人分洪时24岁,他说,安全区人口密度大,当时即使到河边挑水,也要撒漂白粉。

  由于上游来量与荆江泄量不相适应,荆江分洪区又于1954年7月29日6时15分和8月1日21时40分开闸分洪。这三次分洪使沙市水位分别降低0.47米、0.64米和0.96米,分蓄洪水122.6亿立方米,确保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洪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档案记载,分洪时淹没农田657800亩,3029亩耕地永久沙化,分洪区的房子、树木、庄稼等一扫而空,桥梁、道路及其它安全设施大部分被冲毁或淤塞,堤防、涵闸被毁坏的情况也很严重。吴昌珍老人说,到1955年,她住的地方水已退,但淤泥很深,成人踩进去,有的地方淤泥深及大腿,有的地方齐腰深。当地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足足花了四五年时间。

  省档案馆有关专家认为,荆江分洪在抗洪史上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条件等都十分有限。战胜1954年的特大洪水,党的坚强领导、统一指挥是关键,军民团结战斗、不怕牺牲是保证。这种精神在1998+年得到传承,演绎为伟大的“98+抗洪精神”,始终激励我们前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