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竿连竿”到“浪打浪”——强力保护下的洪湖生态变迁见闻
新华网武汉10月13日电题:从“竿连竿”到“浪打浪”——强力保护下的洪湖生态变迁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自宸
金秋十月的洪湖,菱角鲜美、莲蓬飘香,正是游客乘船赏湖的绝好季节。一大早,洪湖新堤办事处新闸村渔民张东升就开着木船来到八卦洲水域,接待前来观光的游客。
他手中一个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5个月来的每笔款项,平均下来,每天租船收入超过100元。“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摘莲蓬,吃菱角,环境好了,游客高兴,我们也能赚钱。”数着游客递来的船租,张东升是笑得合不拢嘴。
“要不是2005年那场大规模拆围,现在哪有这么好的风景,我们哪能吃上旅游饭。”望着远处的荷塘,张东升收起笑容,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洪湖水域因野生鱼类资源捕捞殆尽,政府要求取缔捕捞作业,鼓励渔民承包划片,开展水产养殖。由于当时水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湖区农民也纷纷弃农从渔,一场“圈湖大战”掀起,大量渔民涌进洪湖,插旗为标,插竿围网,无数个小鱼池将洪湖分解得支离破碎。
“当时竹竿连着竹竿,围网连着围网,不熟悉湖区航道,进去了别想出来。”64岁的渔民王贵才接过话茬继续说道,鱼池的螃蟹钳断了水草,投入过剩的饲料腐烂变质,湖水都发黑发臭……
“到2004年底,洪湖53万亩水面中,围网养殖面积达到37万亩。”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卢山说,那一年整个洪湖仅观察到12个品种2000多只水鸟,湖区水质降至四类五类,野生鱼类种群趋于单一化和小型化,几乎到了无鱼可捕的程度。
洪湖生态的变化引发社会关注,一些专家疾呼:拆掉围网,救救洪湖!
2005年,一场牵涉周边10个乡镇、近15000人的“洪湖保卫战”正式打响,目标是3年内将洪湖水域养殖总面积控制在水域面积的10%以内。
当年,湖北拨付7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洪湖和监利两地拆围及安置渔民;荆州组建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整合管理职能;多个部门参与编制《洪湖湿地生态建设综合规划》,促进洪湖湿地协调发展。
由于渔民生计得到妥善安置,拆围目标仅用两年就宣告完成。而后,一场生态恢复战渐次打响。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堤保护站副站长曾祥新说,保护区一方面移植水草,进行生态恢复;另一方面,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此外,每年还设置休渔期、人工投放鱼苗等,促进水生物种休养生息。
一系列保护措施使得洪湖生态环境迅速恢复,到2015年,洪湖开阔水域的水质恢复到二类、三类水平;鸟类种群恢复到138个品种,50万多只;水生植被覆盖率重新达到90%以上。“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再次出现。
“过去认为拆围是自断生路,现在看来,不拆围才真正是自断生路,碧水青山才是金山银海呐。”张东升说,如今,他们村20多位村民还自发成立保护组织,防止有人违规打捞水草以及在禁渔期间捕鱼。
为更好保护洪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今年年初,湖北省林业厅又制定了新的拆围方案,计划在2016年底前拆除洪湖所有围栏围网。
“如果能将洪湖湿地内所有围网拆除,洪湖生态环境必将出现更大改观。”卢山说,但当前必须注意洪湖湿地保护治理面临新问题,例如上游乡镇生活生产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大量污染物顺流而下进入洪湖,给洪湖生态造成严重负担。
“只有不断创新湖泊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重视流域性保护,洪湖才能真正像歌里唱得那样,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卢山说。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