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保护投资者误伤股市

20.01.2015  11:59

当市场还在欣喜于打新资金解冻,市场上扬之时,利空猝不及防袭来。

1月19日,沪指创下6年半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从3376.50点跌至3116.44点,跌逾7%,股指期货主力合约1502跌停。金融股成重灾区,券商、银行、保险全线跌停;煤炭、石油板块也跌逾9%。

“这是一起股市踩踏事件,起因是当妈的怀着好心干了错事。”一位业内人士概括。

一切缘起政策层面的利空消息。

1月17日,银监会与证监会齐出手,分别规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以及券商的两融业务。

其中,又以规范两融业务最为震动市场。有分析师指出,此轮波澜壮阔的牛市最大的推手,即是两融带来的巨量资金。

在经过一天断崖式下跌后,1月19日晚22时许,证监会终于对两融问题做出回应,对违规券商采取监管措施,旨在保护投资者权益,“市场不宜做过度解读”。此外,开立两融账户时证券资产低于50万的客户,不会被强行平仓。但逾期账户依旧会被执行平仓,同时新开设账户需有50万门槛资金也成为业界标准做法。

这也意味着,监管层对于两融态度依然坚决,此番表态能否抵挡大盘下跌趋势,尚待市场检验。

两融规则惹争议:与现实不兼容

两融,即融资融券。指的是投资者抵押给证券公司一定资产后,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出借证券供其卖出。客户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借入证券卖出的交易活动,则称为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信用交易。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被称为融资,借入证券卖出即为融券,对应的操作分别是做多和做空。

自2010年融资融券试点业务启动以来,“两融”业务迅猛发展。“两融”业务的迅猛发展让券商获利不少,券商也纷纷把资源向“两融”倾斜。2014年下半年,随着沪指节节攀升,“两融”规模也随之迅速增长,从3000多亿元迅猛翻番,并在年底前突破万亿大关。而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测算,股市这波行情的增量资金达2.5万亿元左右。

一位分析师向腾讯财经介绍,监管层对于两融业务曾经做出明确规定,即“双六个月”,分别指:开设两融信用账户,必须满足证券开户时间达到六个月以上;其次,投资者向券商融资融券,时间最长为6个月,期满后如果融资未归还券商,则强行平仓。

1月17日,出现在证监会公布的12家违规名单中的券商,触碰的就是以上“双六个月”的红线。

一位大型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表示,两融客户在6个月的期限到期后,中信证券等券商为其违规做展期,并没有强行平仓。不过,中信证券一位高层人士也表示委屈,“证监会要求两融资金到期后强制平仓,客户需要归还资金后再做融资,这会极大地影响市场稳定性,所以我们做了展期”。

这也是国际上的通例,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业务并没有如国内“双六个月”的规定。尤其是6个月期满未归就平仓的作坊,更像是监管层在控制市场。

多位投资者也向腾讯财经表示,他们融资期限也多在6个月以上,“只要到期后你没有卖掉重新融一次,都算逾期”。

另一个令中信证券觉得委屈的是两融业务的门槛资金设置,上述高层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去年有券商早已经将两融门槛资金设置为零门槛了,股票账户没有任何资金都可融到钱,而中信证券一直执行的是30万元的门槛资金”。

腾讯财经注意到,证监会在2013年4月取消了两融业务窗口指导意见,证券公司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行设置两融业务门槛。此后,众多券商纷纷降低对于门槛资金的要求。

不过,在此番证监会敲打两融业务之后,中信证券已发布公告,将融资融券业务客户开户条件由资产满30万元提高到满50万元。腾讯财经了解到,目前这已是业内的通用标准,50万的门槛资金成为两融开户的硬性要求之一。

“先是两融规则设置不当,监管层瞻前顾后,出尔反尔”,业内人士表示,言语间难掩其对监管层过度干预的不满。

摸不清的证监会态度

早在一个月前,证监会释放出对券商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消息后,同样引起市场恐慌。

但证监会很快表态,称只是例行检查,并非针对两融杠杆。同时,证监会还表示,不会对券商融资类业务做窗口指导。

随后,首家检查完成的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监管层对其检查结果评价“操作规范严谨、两融可控保险”。券商股意气风发,全线涨停,并带领沪指重返3000点。

监管层的回应,以及其对中信证券做出的检查结果评价,给了市场信心。此后,两融规模继续迅猛攀升,迈进万亿大关。这期间虽然两融又经历几次谣言侵袭,并未造成太大实质性影响。

但一个月后,形势急转直下。1月16日,证监会通报12家两融业务违规券商名单,中信证券首当其冲,与海通、国泰君安一起暂停新开两融账户三个月。

处罚让市场大感诧异。投资者纷纷发问“不是检查的时候说中信证券操作规范严谨、两融可控保险吗?”

在证监会祭出处罚两融大旗后,融资期满6个月以上的投资者,此番将被强行平仓。一位大型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告诉腾讯财经,平仓带来的资金撤离,引起股指下跌,又进一步触及其他两融投资者的风险底线,带来的恐慌情绪蔓延整个股市,最终造成“踩踏”事件。

“踩踏”的同时,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也在侵袭着投资者脆弱的神经。

“中信证券融资客户中79户逾期,其中六成逾期超过5亿。简单计算单这些大户的逾期融资额就接近250亿元。算上海通国君,全行业逾期待清仓的金额接近千亿级别,需要在春节前完成。”

上述消息在1月19日传遍微信群、朋友圈。华泰证券分析师陈福对腾讯财经表示,这条消息按照常理完全说不通。他解释,“我们测算出中信证券两融规模大概在600亿,而中信的两融客户要几十万,如果说79户的逾期融资额就能达到250亿,简单算一下也不可能!”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房庆利证实了这位分析师的说法。房庆利告诉腾讯财经,中信证券两融业务规模大概为500亿元,79户就占据一半两融规模的说法太荒谬,“两融客户逾期合约6成总额超5亿,而不是79户中的6成超5亿”,他反问,“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中信的融资规模得有多大?”

陈福表示,这一谣传让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两融更加脆弱,“负面消息被放大,消息传得很邪乎”。其结果就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进一步扩大,踩踏事件在所难免。

后市展望:现金持仓

“如果明天金融股再跌停的话,前期重仓金融股的融资盘只能平仓”,一位大型券商高层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出担忧,“这样的结果就是带着大盘继续跌,直到崩盘”。

“这就像是当妈的怀着好心,但是管得过宽,让孩子一蹶不振。”上述人士说。

监管层担忧的,正是孩子拿着大钱的风险。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前几天的讲话中表示,“融资融券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融资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交易杠杆率显著提高,少数证券公司短借长贷问题突出,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个别信用交易客户高比例持有单一担保证券,信用风险凸显。”

不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也表示,从两融业务检查结果看,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两融业务的瑕疵主要存在于:部分公司存在违规为到期融资融券合约展期、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融资融券、未按规定及时处分客户担保物、违规为客户与客户之间融资提供便利等问题。

邓舸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融资融券等融资类业务的监管,适时再次启动对融资类业务的现场检查。

这也意味着,券商依然要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谁也不知道,下次利空袭来是什么时候。

华泰证券分析师陈福表示,展望后市,如果政策层面未有红利释放,大盘明天很有可能还会继续下跌,金融股等板块还会跌停。

监管层在1月19日晚间做出回应,称市场不宜做过度解读,此外,开立两融账户时证券资产低于50万的客户,不会被强行平仓。

尽管做出表态,但由于逾期账户依然会被平仓,依然会继续影响市场。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此番表态有一定止损作用,但能不能抵挡1月19日当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待检验。

监管层的表态也正意味着大盘进入到回调时间,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表示,两融黑天鹅的出现,将促使行情从快牛转换为慢牛。

中信证券表示出谨慎乐观的态度,其表示,货币宽松、资本市场国际化、改革加速这三大合力推动A股上攻的大逻辑并没有被实质破坏。目前看趋势,A股深幅下行的概率并不大。

不过,中信证券也建议,鉴于目前行情,未来1-2个月市场的风险收益比可能会有所弱化,保持更多现金持仓应该也是合理决策。

(腾讯财经 刘鹏 王月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