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农办发〔2015〕10号】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州、县(区)农业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厅直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农业部2015年种植业工作重点和省委1号文件工作部署,我厅研究制定了《2015年种植业工作 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全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种植业协调发展。
2015年2月28日
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4年全省种植业经受住了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的生物灾害、多变的市场环境等多重考验,种植业生产保持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油菜籽总产连续19年保持全国第一,棉花结构调整取得明显实效,果茶菜提质增效促农增收。种植业生产的好形势,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种植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一年。促进种植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2015年种植业主要工作思路是:直面农业发展新常态,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禀赋,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优化作物品种布局,科学统筹粮经生产,突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力保持种植业发展好势头。
一、全力推进粮食稳定增产。千方百计扩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千方百计提高作物单产,用增产10亿斤的措施确保完成增产3亿斤目标。继续调优粮棉油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北麦南油城郊菜”作物布局;继续压减低产低效棉区棉花种植面积,扩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常年干旱少雨区域因水定种,积极发展玉米和薯类;优化水稻品种品质结构,在适宜区域推行“早籼晚粳”,稳步发展一季中粳。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更大范围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带动双季稻面积稳步扩大;农时三熟不足地区鼓励发展再生稻,推进水稻“一种两收”;出台《湖北省玉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巩固发展鄂西山地春玉米、鄂北岗地夏玉米,积极挖掘平原丘陵玉米生产潜力,着力扶持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生产,扩大玉米产能;推进稻茬麦产能提升,合理布局搭配稻麦品种,推广稻麦周年均衡增产技术,力争小麦单产提高10公斤/亩以上。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马铃薯产业集中,加快选育和筛选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粮化的专用品种,推进主粮化技术模式攻关,集成配套以深沟高垄全覆膜和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改进,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水平。
二、扎实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牢固树立增产的理念、效益的理念、绿色的理念,突出物理技术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信息技术优先,大力实施粮油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快选育筛选生育期短、产量相对较高、抗逆性较好、含油量较高、适宜机械化的油菜品种,集成推广“早熟三高”品种+集中育苗+全程机械化+“一促四防”的技术路线,力争油菜籽单产和含油量有明显提高,实现稻-稻-油、稻-油周年均衡增产。力争全省油菜面积稳定在1850万亩左右、产量250万吨左右,积极宣传打造双低菜籽油品牌,增强湖北菜籽油市场竞争力。
三、纵深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2015年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纵深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全面推行示范片定期轮换制度。创建已超过三年的万亩示范片,原则上进行调整,力争覆盖更广范围。全力抓好整建制高产创建。进一步完善2个县(市)和23个乡(镇)整建制创建目标和工作机制,提升创建的层次和水平。全方位推进创建区技术集成。实施“良种、良法、良田、良机”配套,集成推广优良品种、植保机防、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拓宽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真正把高产创建打造成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田,高产示范的带动田,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进一步加强项目验收覆盖面。强化项目资金检查,规范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提升实施成效。
四、有效保障蔬菜产品供给。全省蔬菜(菜、瓜、菌、芋)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产量3950万吨左右。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围绕“5515工程”目标,调减露地大路菜生产,扩大设施精细菜规模,继续推进“十大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创建活动,提升蔬菜集约化经营和均衡供应能力。加快发展特色蔬菜。推动食用菌、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魔芋等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型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建立“湖北蔬菜”微信公众平台,举办2015武汉蔬菜品种展示会,强化市场分析、形势研判及信息发布指导等工作力度,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创新产业管理方式。开展蔬菜生产延伸绩效管理,对17个市州蔬菜工作实行量化考核机制。
五、大力发展果茶桑药特色产业。全省果茶桑药总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左右,总产量640万吨左右。以“三品”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果茶标准园创建,打造水果精品园、茶业生态观光园,强力推进品牌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低产低效果茶园改造。在宜昌市、十堰市等重点产区完成15万亩老果茶园改造,力争果茶园亩平产值增加10%以上。加快推进果茶品种结构调整。温州蜜柑突出“扁”字,主推大芬、日南;脐橙突出“晚”字,主推伦晚、红肉;砂梨突出“精”字,主推黄金、圆黄;桃突出“早”字,主推早凤王、曙光;茶叶主推鄂茶系列、金观音等无性系良种。加快推进产品多元化开发。水果产业构建以柑橘为主体,梨、桃、葡萄为支撑,枇杷、猕猴桃、草莓等为辅的多元化格局;茶叶产业继续巩固绿茶优势,突出抓好青砖茶、红茶和乌龙茶开发,提升夏秋茶利用率,提高茶农、茶企收益。
六、全面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创新品种管理。加快适应机械化、轻简化、产业化品种的引进、筛选和推广力度,开辟小麦、玉米等品种引进快速通道,丰富品种资源。深入开展良种推广。推动70个农业大市大县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常态化,促进主导品种应用率提升2个百分点。加快提升种子产业经营质效。重点扶持3-5家优势或潜力企业提档升级,并启动1-2种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配套研究工作。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以粮棉油主产区种子集散地、省际交界市县为重点区域,以近三年部、省农业部门监管发现的问题企业、问题品种和问题经营门店为重点对象,深入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制售假劣种子和违法经营转基因水稻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强化企业监督检查、市场专项检查和制种基地检查,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做好信息调度、余缺调剂等工作,确保生产用种安全有效供给。
七、着力强化病虫防控。加强预警预报。在做好病虫常规预测预报的基础上,重点构建、完善、启动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的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病虫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在粮食主产区、重大病虫重发区扶持一批有规模、有装备的大型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应急防治,推进群防群治,提高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力争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33%。创新推进绿色防控。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力争全省绿色防控面积新增300万亩,力争到2020年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八、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扎实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底线,会同国土部门全面抓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继续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示范等基础工作,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和经济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深化,整建制推进科学施肥,扩大配方肥施用到田覆盖范围。着力调整化肥施用结构。通过采取控、调、改、替技术路径,控制化肥投入数量,力争到2020年化肥使用总量零增长。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行农机农艺结合,促进秸秆还田利用。
九、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围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着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巩固发展早中稻机插机收、小麦机播机收,大面积示范推广玉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着力破解晚稻机插、油菜机收等技术难点,促进农机与作物品种、栽培技术深度融合,以机代劳,力争2015年主要农作物机械作业率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十、创新机制着力培育种植业生产新型主体。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为重点,突出种植业新型主体培育,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把产前、产中、产后联结起来。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引导,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税费减免、项目支持、政策性保险、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新型主体从事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和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助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