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蔡莹在博物馆的七年坚守

12.11.2014  12:01

    从商周贝币到民国纸币,9000余枚古币,静静地躺在湖北大学博物馆。七载春秋更迭,一位老师,默默地守着它们。她叫蔡莹,199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2007年在学校博物馆任职至今,期间发表多篇关于古币的学术论文,由一个“门外汉”成为全省古币研究协会里小有名气的行家。
     
    湖大博物馆是武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以来,已免费接待小学师生、国内外专家学者、市民2万余人。古币作为博物馆的特色展区,9000余枚古币按照朝代、地域摆列整齐,堪称一部简明的钱币发展史卷。
    蔡莹2007年4月底接到任务时,古币还杂乱无序地摆在收藏室里。她的任务是要在5月18日前完成所有文物的整理与部署,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9000余枚古币的摆放。
    “我不认识它,它不认识我。”她形容当时与这些古币的关系。无奈之下,蔡莹把原来档案馆整理部门的组员“借”来,对古币进行清理。“我们人手一把牙刷,一点点的刷洗这些古币,还要掌握好力道。”她回忆当时的场景,仍不禁皱起了眉头。清洗只是第一步,面对“素不相识”的古币,她从最基本的古币分类开始,将外观相同的古币规制一堆,然后再反复查阅书籍,细化其朝代和名称。
    刚装修完毕的博物馆里充斥着甲醛,加上天气闷热,无法良好通风。在这样的环境下,蔡莹加班加点,最忙时凌晨3点下班,手指的皮都磨掉了一层,终于赶在开馆前完成了所有文物的布展。5月18日,博物馆按时开馆,并迎来第一批参观者。
    博物馆刚开放,古币只分出大概年代,但学生及不少文化人士纷至沓来。“一问都张不了口”,蔡莹这样描述刚开馆时的尴尬。作为博物馆唯一的讲解员,当初她对展品知之甚少,是个“门外汉”。
    她从博物馆50枚名俗钱币入手,一枚一枚钱币查找年代渊源。“有时候一枚钱币要翻阅完一本书才找到资料。”为了尽快了解古币知识,蔡莹借阅了20余本古币专业书籍,写满整整6本读书笔记,并将九千余枚钱币按照具体年号、体系进行细分。“这么好的资源,要不挖掘,就太可惜了。”她逐渐对古币产生深厚的兴趣。在对宋代古币进行分类时,她注意宋币有篆、行、楷三种字形,为辨识篆书,她便时刻携带一本专业字典,还时常查阅四库全书。
    2007年12月底省教育厅领导来校视察时,向蔡莹问起汉代五铢钱与唐武则天纪念币。她立即讲述了钱币的来源、制式与文化特点,让同行的收藏家惊叹不已,那时她才在这个岗位上工作8个月。
    7年的开馆时间里,博物馆工作人员来来去去,只有蔡莹一人坚持了下来。“年长的老师退休了,年轻的学生又耐不住孤寂。”长时间与繁杂数据打交道,使她早已习惯独自地工作。蔡莹对博物馆一切都了然于心,有人来查询文物档案时,电脑中资料还未显示出来,蔡莹便已报出所有信息。
    “博物馆就在我的心里,走到哪我都忘不了它。”谈到未来,她表示会继续潜心研究其他文物,将博物馆“吃透”。

记者手记:
    这是一位祥和的老师。她个子不高,瘦瘦的,留着齐肩的短发,脸上总挂着笑容。她与我母亲同年,聊起天来,也感觉格外亲切。她的办公室小小的,在博物馆里面的一个20平方米隔间,博物馆里唯一的一间办公室。7年时间,蔡莹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这里,迎来送往,笑容可掬。在采访中,我们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是对她感到敬佩。从一开始的完成工作,到现如今的潜心研究,不只是她学术上的造诣,更是她的这份坚守。
    “其实守着这个博物馆,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感到有一些害怕。”蔡莹对我们说,这么多年,新的管理员来了又走,最长的一个待了6年,可年轻人实在受不了这份孤寂,她也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做这份工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她说她只是个管理员,可她又何尝只是个管理员呢,做研究、发论文,现如今也加入了湖北省古币研究协会,她早已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专家。其实这场采访所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篇精彩的人物稿,更是为我树立了一个典范。她的事迹告诉我在日后的路上,切忌心浮气躁。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下,什么岗位中,要记得找到自己应该要做的事,并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