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京剧院:让中国“牡丹花”开遍世界
说起京剧,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中国“国粹”,更是文化大观园中的牡丹“花王”。很多人认为,京剧在国内大放异彩正常,在别的国度估计“水土不服”,够呛。
不过,近几年来,藉由湖北对外文化交流的春风,“牡丹花”却顺利地开到了全世界。1月13日,湖北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朱世慧接受荆楚网记者专访时,为我们介绍了湖北京剧走出国门的故事。
初识:“水土不服”,洋人不懂“牡丹香”
记者:湖北京剧院实行“文化走出去”、主动向外推广京剧国粹,是从何时开始的?
朱世慧:中国京剧走出国门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梅兰芳大师带队去了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卓别林观看演出后,被中国京剧镇住了。他们西方艺术是写实的,我们中国的京剧是写意的。西方艺术大师看了我们的京剧后,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直叹:“这才是真正登峰造极的艺术,中国人了不起!”
具体到湖北,我们湖北京剧院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走出国门的,距今也有30多年了。近几年,随着省里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交流,我们推广和展演京剧的地方也比较多。这些年我们去过奥地利、马耳他、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光日本一国,就去了6次。去年还去了埃及智利等国,今年可能还有几次。
记者:作为世界艺术盛宴中的“独一份儿”,京剧的魅力自不用说。但这也面临一个问题:许多外国人只听说却没欣赏过京剧艺术,不懂得它的艺术亮点在哪里。你们是否经历过这种“尴尬”?
朱世慧:肯定是有的。我们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都是写意的艺术形式。虽然技巧很高深,但在国外还是会遇到观众看不懂的情况。比如说,我们去埃及去智利的时候,演到一个场景,我们在舞台上转一圈就代表走了180公里。这要放在国内,戏迷肯定了解。但国外的观众不明白,他们会提问:为什么转一圈就代表走这么多路?于是我们就和他们解答这些疑问。听完解答之后,他们就释然了,频频点头表示理解。
调整:多样推介,赢来聚光
记者:这说明“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很有必要。如果去到一个极少接触到戏曲的地方,你们怎么破“文化鸿沟”这个难题?
朱世慧:我们会不断地调整演出剧目,让观众感觉到好看。牡丹虽好,要让看客认识到美、闻到香才行。所以,一般外出展演,我们会选择精彩的折子戏和精彩片段。比如说,我们会选择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的眼神、手势、表情应该怎样?我们要演活,观众就会看懂,而京剧的看点也就在这里!另外,很多外国人对我们京剧的服装和妆容非常感兴趣,我们就会在演出之余专门展出京剧戏服、现场展示如何化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我携《徐九经升官记》到日本奥地利演出,每一场纱幕下来,本场主要讲什么,我们在纱幕上都要贴上字,要和观众说清楚。因为有提前的了解,精彩处,观众还真的笑了。在国外演出,如果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唱,观众就会睡着。所以我们会有意识地减少台词,多用身段演示。
记者:这些调整效果怎样?
朱世慧:2015年,我们到日本演《真假美猴王》,场场爆满。日本人对中国的四大名著非常感兴趣。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水浒、梁山,三国,他们都很熟悉。我们演赤壁的时候,出来周瑜,一报曹操,观众都“呜呜呜”地鼓掌,都不用我们解释。演下水,我们叫抢背。一个抢背走不好,锁骨是要断的。国外的下水,真的有水池,我们的京剧是用写意的手法,美国观众看我们的现场表演,都竖起大拇指,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所以,我们现在在国外已经培养了一批固定的粉丝观众,基本上我们演出到哪里,都有京剧粉丝追寻我们的脚步赶过去看。
走出去有“门道”:国力强,牡丹可以开到全世界
记者:这些年的对外交流和展演,可以说将“牡丹”花种撒向了全世界。有哪些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朱世慧:虽然中国京剧历史只有220年,但是通过几千年积淀才产生的。京剧文化就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们走出去,才能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这些年的出国演出,我们意识到,一旦国力强大,国家重视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就一定能有活力、对外有感染力。
记者:说说湖北京剧走出去未来的目标?
朱世慧:我每次在国外讲座,最后一句话都是“希望你们能喜欢我们的京剧。”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将中国的国粹带到更多国家,把湖北京剧院打造成湖北文艺界的一张名片,让中国“牡丹华”开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