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专家论证会在校举行
1月14日,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专家论证会在校举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徐少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龚天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国林担任评审专家。省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饶贵安、科长李旺出席会议。校长熊健民出席会议并致辞。长江学者、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作中心论证报告。学校科发院负责人、人文类学科性学院部分教授、学者参加会议。
在致辞中,熊健民代表学校向到场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近年来湖北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整合人文学科资源,频出高水平、高影响力的社科成果,为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他表示,江畅教授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多年来勤勉于人文研究、致力于社会服务,为我校人文学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为学校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图为专家论证会现场
饶贵安在讲话中指出,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的“2011计划”,是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湖北省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省内外各类创新力量,目前已设立起56个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他指出,协同创新中心分为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种类型,中华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自在我校培育组建以来,坚持以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致力于服务湖北文化建设发展,目前已被省教育厅拟批准立项。希望在听取项目汇报情况后,在座专家能以评促建,对该项目建设方案进行“问诊把脉”。
江畅教授作为中华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分别从重大需求分析、现有支撑能力、初步成效、建设举措以及预期目标等5个层面展开汇报。他指出,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符合国家文化强国和服务湖北战略支点等的建设需要,中心将以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开拓研究、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建设研究以及文化发展蓝皮书研创为5大研究方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他表示,目前中心成员已在CSSCI及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共50余部,部分成果获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中国伦理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并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及一般科研项目共计50余项,初步树立起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的“大协同”理念,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数字资源、交流平台的建设方面有所建树。他希望在省委省政府、湖北大学以及各协同单位领导、专家学者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华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能整合资源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文化和湖北地方文化发展。
刘玉堂等7位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华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论证汇报,认为中心的理念“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中心的立项运行“正当其时”。随后,评审专家组通过审阅资料、听取汇报、质疑答辩和实地考察,对中心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深入地讨论,并一致认为中华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成果丰硕、前景广阔,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中心以湖北大学为牵头单位,建立起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氛围;中心自培育组建以来,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学科优势;中心在基础设备、研发平台、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项目有效运行提供支撑与保障。
李旺宣读评审意见,同意通过评审,建议立项建设“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
上图为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