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在咸丰召开

05.06.2014  10:46
 

  5月31日至6月1日,由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大学主办,咸丰县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承办的“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在恩施州咸丰县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吉首大学、长江师范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许伟,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三峡大学正校级干部谭志松,恩施州文体局副局长翁大群,咸丰县委副书记、县长戴清堂等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或讲话。

  通过交流、讨论并赴唐崖土司遗址实地考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

  一是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为申遗作了充分的理论和学术上的准备。唐崖土司遗址与湖南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土司城址的典型代表,其共同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2015年申遗的正式项目,在国家文物局和湖南、湖北、贵州三省的共同努力下,土司遗产有关的各项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居民搬迁、基础建设工程快速推进,申遗的前景越来越明朗。此次学术研讨会,正逢土司遗址申遗的关键时期,十分及时和必要。与会人员代表广泛,盛况空前,涵盖国内考古、历史、文化、建筑、民族学及遗产保护等方面,极大提升了唐崖土司遗址的学术关注度,将使唐崖土司遗址和土司文化的学术研究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是会议讨论深入,视野宽广,达到了预定效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术界而言,是开展深入研究的机遇和挑战。在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体现了自由讨论、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对唐崖土司城的历史沿革、城市格局、文化内涵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一致认为:土司遗产所反映的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固然是土家先民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处理民族间关系,实现多源文化,多民族和谐相处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在当前中国谋求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会议准备充分,讨论热烈,成果丰硕。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50篇,涉及唐崖土司和土司文化研究的各个方面,会前专门印制了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集,会议安排的3个分组讨论主题,设计科学,安排合理,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会上既有对唐崖土司遗址考古学材料的详细解读,民族学研究的理论探讨,建筑学方面的理性分析,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深入思考,更有透过土司遗址文化内涵和建筑格局的研究,上升到建筑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和人的研究的层面,达到了“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的考古学研究的高层次目标,体现了多学科合作,全方位复原和研究土司遗址和土司文化内涵的良好的学术态势。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土司文化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倡议书》,反映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进土司遗产保护、土司文化研究的良好愿望,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行动纲领。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对中国土司遗址申遗和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推动作用。近期,省文物局将联系科学出版社,对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结集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