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奎:我是一滴墨水,我红杯红,我黑杯黑
“我是一滴墨水,我红杯红,我黑杯黑”
——记中组部下派建始县扎鱼口村第一书记刘文奎
刘文奎在农户家查看南瓜长势
新华网武汉6月11日电(谭元斌、陈家胜、钱坤)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三里乡扎鱼口村见到刘文奎时,恰逢建始县遭受今年最大暴雨的第二天,在村里一个病险水库蹲守值班一夜没合眼的他,眼里布满血丝,疲惫不堪。
2015年7月,35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教师刘文奎,被中组部下派至扎鱼口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历练过程,他却时时、事事用心、用情,恪尽职守,毫不懈怠。
他说:“作为下派到村的第一书记,我其实是在充当一滴墨水的角色,虽然不能决定一杯水的分量,但我的颜色和浓度,却可以对一杯水产生直观的影响。”
一双脚,走出真实民情
扎鱼口村属建始县9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10个组,仅有5个组通了简易水泥路,里程总共不过4公里,其余5个组出行长期依靠机耕道。
刘文奎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民情。一支电筒、一个挎包、一个笔记本、一双运动鞋,村民们讲起刘文奎,总是说到这四个“一”。
刘文奎每到一家,不仅把农户的收支账算得仔仔细细,而且对于贫困户的贫困原因,都有清晰的分析和总结。村里山多路远,最远的民户与村口相距10多公里,刘文奎常常一天要步行20多公里,哪里黑、哪里歇。
坡急路陡、山路泥泞,还不是刘文奎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这里的群众习惯只吃两顿饭。为了集中时间下地干活,他们早上八九点钟吃第一顿饭,到了下午五六点钟才吃第二顿饭。如此一来可苦了刘文奎,一来他必须经常到田间去找人,走的路更多;二来他经常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挨饿成了习惯。起初一两个月,他天天揣着面包出门,慢慢地也就适应了一天只吃两顿饭。
村支书向青山的家,是刘文奎主要的落脚点。由于向青山的妻子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大男人只得轮流做饭。一个山东人,一个湖北人,口味不同,喜好各异,但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现在两人的厨艺已经中和得彼此都能接受了。
如今,刘文奎走在村里,连狗都不咬他,已经成了一村人的熟人。哪家喂几只羊、哪家养几头猪,哪家的老人身体不好,哪家的学生无人接送等,没有他不清楚的。他爱和老百姓拉家常,无论当晚住在哪个组,都要找一两户人家摆摆龙门阵,党的好多政策、致富的好多门路,他都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群众。
刘文奎说,在村里做干部,不泡在群众中,不对他们的家底和思想门儿清,就难以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发动他们脱贫致富。
一篷瓜,种出所向民心
村富产业兴。扎鱼口村穷就穷在一直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过去发展布郎李,一栽就是几百亩,因为缺乏技术和销售渠道,口感也不怎么样,被村民戏称“不来力”,毁得不剩几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以后村里搞产业发展,群众死活不爱响应。可要脱贫,没有产业等于纸上谈兵。刘文奎详细考察,结合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建议,决定在村里发展甜柿和南瓜,并兼养景阳鸡。
这是一套组合拳:南瓜和景阳鸡,当年发展当年受益,可保贫困户尽快有收入;甜柿收益期长些,一般要三到五年,可一旦进入盛果期,效益非常可观。
刘文奎揣着认定的路子,先是说服了村委班子,然后便一家一户凝聚共识。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在习惯于传统种植、有着产业发展阴影的扎鱼口村显得异常艰难。3组村民向成纯,经刘文奎多次上门劝说,才同意拿出2亩地栽甜柿、种南瓜。没想到,他妻子却坚决反对,争吵之下两口子竟动起手来。刘文奎接到电话急忙赶过去,花了大半天时间劝说,向成纯的妻子也只同意先种甜柿。
送种子、送肥料、送技术……刘文奎的耐心和诚心,加上公司白纸黑字的保底价协议,夫妇俩这才慢慢打消顾虑。前不久,他们把南瓜也种上了,现在南瓜长势喜人,保守估计亩产值可在3000元以上。
刘文奎今年已在扎鱼口村发展南瓜近40亩、甜柿100多亩、景阳鸡1000多羽。他说,自己以种南瓜为突破口,通过垫购南瓜种、动用技术资源搞服务等获得了群众的信任,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呼百应。全村的贫困户率先参与产业发展,刘文奎对这些重点户尤其放在心上,就连他们南瓜地里的除草也是三天两天就去监督一次。
一个多星期前,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姚江林来村里看望刘文奎,见他把村里的南瓜种得有模有样,给取了个绰号叫“南瓜书记”,并鼓励他也当好“甜柿书记”“景阳鸡书记”。
一面镜,映照党员本色
“我每天计划做些什么,到哪里去,都会预先向村里的班子成员报告。”刘文奎说,到村里近半年来,最大的欣慰是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爱护和鼎力支持。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些‘土八路’从不摆架子,凡事都会先征求我们的意见。”向青山说,刘文奎挎包里从来不离笔和本子,每次说到正事,他都会详细地记下来,谦逊的态度源自内心,“我在村里算是做事认真的了,刘书记比我还扎实”。 向青山还说,刘文奎团结意识很强,来村里时间不长,跟两委成员已亲如兄弟、无话不谈。
“这年轻人,一点不良嗜好都没有,党性原则也很强。跟他在一起,听不到一句消极的话,感受到的总是正能量。”乡里的驻村干部感慨,刘文奎身上党员本色鲜明——他在村里的“三不”是妇孺皆知的:不打牌赌博、不乱说乱讲、不白吃白喝。
党组织是一村之魂。受打工经济的影响,扎鱼口村党员年龄严重老化,党组织活力不强。刘文奎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很快与本村外出务工年轻人建立起QQ群、微信群,向他们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并从中物色、培养党员。
“有事看党员,党员看组织,组织看领导。”刘文奎发动全体党员做标杆、做旗帜,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在他身上,群众看到了久违的东西,干劲也就更足了。他党旗般赤红的颜色,浸染着扎鱼口村的点点滴滴。(完)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