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解释为何国内粮食进口态势不减

11.03.2015  12:32

              3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在粮食总产“十一连增”的大背景下,国内粮食安全正处于最好时期,但农业资源严重透支的现状又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到了减压减负的关口。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转方式调结构乃重中之重。

  “国内粮食总产已连续8年登上1万亿斤的台阶,连续4年达到1.1万亿斤,连续两年突破1.2万亿斤,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登上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国内粮食安全正处于最好时期。”余欣荣表示。

  2014年,国内粮食进口增加态势不减,进口总量超过1亿吨,其中进口大豆7140万吨。谷物进口量1952万吨,约占去年粮食总产量的3.2%,玉米、小麦的进口量相比2013年都是下降的,而大米以及一些工业用粮进口量则有所增加。

  对于庞大的进口数据,余欣荣表示,粮食进口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市场的粮食品种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国内粮食需求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不再是仅仅满足口粮需要,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用粮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也表明我国实施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已开始发挥作用。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而农业自然资源严重透支,国内农业减压减负、调结构转方式迫在眉睫。据介绍,中央提出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要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方式,转到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集约、节约和创新并重的发展方式上来。

  余欣荣强调,在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的有利时期,农业减压有从容的空间。我们要主动、积极、稳健地调结构、转方式,把粮食不出现大幅减产、粮食产能不出现下滑作为“调”和“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基于上述标准,农业部将突出“两保”、做好“两提”工作,即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使从事粮食生产成为受尊重、能致富的职业;保护调动好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抓好占全国粮食总产75%的13个主产省(区)和一批主产市、县,使粮食主产区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同时提升粮食基础保障的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针对备受关注的种业科技问题,余欣荣透露,经过一系列的种业科技改革,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技研发转化取得了明显效果,种业新技术研发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