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亩沙湖失而复得 武汉市湖泊保护举措受到肯定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武汉市湖泊保护举措受到肯定。众人的关注,勾起了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杨维祥的回忆。
杨维祥经历过武汉近两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昨日,在沙湖畔,他拿着武汉市1999年和2010年两版“城市总体规划图”,讲述了沙湖3000亩湖面“失”而复“得”的故事。
沙湖差点只留下今天的三分之一
春日的沙湖,碧波之上,从沙湖公园万达电影乐园一侧登船,可以遥望不远处的省图书馆,船行不久红灯笼造型的汉秀剧场映入眼前,继续前行,最远可达东湖梅园。
“如果2010版武汉总规没有将1999版总规中沙湖规划控制面积重新编制,从1600亩扩至4600亩,我们可能看不到如今的美景”,昨日,记者与杨维祥沿着沙湖环湖路一路步行,实地查看沙湖岸线。
杨维祥说,1993年开始编制《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批复)时,长江二桥正在建设中,正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他回忆,当年编制规划时,对于沙湖的控制范围,争论不一。当时,规划中的武汉内环,未见其他可供开发的大面积地块,沙湖成了中心区唯一可以腾挪的空间,沙湖周边被划定为新的商业中心。因而,规划中将沙湖控制面积定为1600亩。
这一轮规划1996年编制完成,在等待批复的过程中,武汉经历了1998年的大洪水,严重内涝,填湖造地的弊端引起讨论。大家认为,以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湖泊遭到过度填占,蓄水能力大不如前,给城市未来发展带来隐患。
武汉自古以来传统的城市化路径,进入谨慎期。市水务局法规处相关负责人回忆,1999年,分管农业和水利的市领导要求对武汉湖泊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报告提出,对湖泊的管理思路要创新。
同年,湖泊保护立法工作启动,2002 年3月,《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湖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彻底转变了湖泊的概念:它从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变成了珍贵的自然资源,需要严格保护。
2004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0年批复)开始编制,杨维祥介绍,在新的历史背景下,2010版总规严格按照沙湖水面实际面积进行规划,控制湖泊面积为4600亩,比1999版总规多出3000亩。同时,将沙湖至东湖连接区域划为低密度区,这为后来东沙连通工程、楚河汉街的兴建创造了条件。
杨维祥手拿两版规划图感叹,沙湖差点只留下了今天的三分之一。他手指沙湖大桥说,如果规划不改,长江隧道的位置和现在相比更偏下游,隧道东侧的沙湖水面将全部被填,这包括了现在沙湖公园、水岸星城南侧的广阔湖面。此外,按1999版总规,靠近积玉桥、铁路线和友谊大道的沙湖西北角湖面,也将被填占,目前沙湖大桥东侧的湖面将消失殆尽。
“失”而复“得”的3000亩在大建设期守住
今天,武汉最新一轮大建设已经持续近十年,规模超过历史任何时期。但4600亩沙湖仍然碧水荡漾,沙湖“失”而复“得”的3000亩湖面牢牢在握。
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处副处长叶青说,2002年后,沙湖没有过一例占湖卖地现象。
2009年,连接长江隧道和中北路的沙湖大桥动工,这条原本可以拦湖筑路的干道,选择以桥代路。
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沙湖区域紧靠团结大道一地块楼面地价拍出了5068元/平方米,3000亩如果按2010年地价换算便是101.36亿元,而当年武汉市GDP为5515.76亿元,几乎为当年GDP总量的1.8%。
武汉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理水营城的历史。最近百余年历史中,沙湖水域曾三次大面积缩减。
1907年,张之洞督修的粤汉铁路湖北段开工,铁路跨沙湖而过,永久性地将沙湖一分为二,这就是今日的沙湖和内沙湖;新中国成立后,修筑和平大道、中北路等干道,均填湖而建;1995年,长江二桥通车,武汉内环线竣工,新修道路也填筑了部分水面。
2007年后,武汉迈入新一轮城市大建设期,高峰时“上万个工地同时在建”。此时,人们已不再允许填湖为地,新的社会共识是城市永续发展,必须注意经济系统小于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小于生态系统。与大建设同时,武汉保护湖泊的法规不断“收紧”,不给填湖留一丝空隙。
2002年实施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要求停止违法填占湖泊的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2015年,该《条例》重新修订,将处罚上限5万元调整为50万元。在湖泊水域范围内,禁止建设除防洪、生态保护、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之外的建筑物、构筑物。即便是市政重大工程,经批准不得不占用湖泊的,也需按“占补平衡”原则,还回同等水域面积。
交给未来的不只是4600亩湖面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沙湖公园,树木返绿,桃花盛开,人们亲水春游的场景随处可见。
市湖泊管理局执法人员程仲义回忆,以前的沙湖就是一个野湖,湖边齐人高的野草将湖岸线遮蔽,很难到达湖边。
早于2010年版总规出台,沙湖保护行动已提上日程。2002年《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就提出设置湖泊外围控制范围、绿化带和水域保护线三个概念,这与后来的“三线一路”规划中的灰线、绿线和蓝线内涵接近。
参与编制沙湖“三线一路”规划的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孟建军说,2007年,水务、规划和园林部门开始着手编制“三线一路”规划。沙湖作为内环线最大的湖泊,2008年就完成了初步的“三线一路”规划,岸线基本固化。到2015年,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全部划定。
一系列护湖行动相继展开:率先在全国推行“湖长制”;“爱我百湖”湖泊保护志愿者公益行动启动,数千名高校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和专业的水资源专家加入这一团队;各区湖泊保护按季度排名……
沙湖已不是要不要守住,而是要怎样走向未来。
2009年世界湖泊大会在汉召开,武汉市提出,个性是湖泊的魅力所在,人文是城市湖泊的核心品质。武汉着力于打造“人文湖泊”,促进人与湖的和谐共生。
这一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东湖与沙湖连通工程率先启动。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处处长张晓达说,正是因为当年保留了沙湖的湖面,使东湖与沙湖连通工程成为可能。
两年后,东湖沙湖连通工程完成,都市泛舟成为现实。连通两湖的水带称为“楚河”,楚河岸边是繁华的“汉街”。楚河汉街穿过武汉中央文化区,这里有汉秀剧场、万达电影乐园。
2012年,沙湖公园基本建成,一同建成的还有东沙绿道示范段一期。这条绿道串起沙湖公园、楚河汉街、放鹰台、武汉大学、东湖磨山、东湖梨园、省博物馆等城市明珠。
2013年6月,武汉提出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十不”理念,明确要求不能填湖,不能环湖“铁桶式”开发,不能把湖岸线建成有钱人的私家花园。湖泊不止要保住,还要成为市民的公共福祉。
5个月后,谋划“第二个百年”的武汉2049研讨会提出,决定子孙命运的,不是我们建了多少工程,而是能否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生态养育空间。4600亩沙湖将是当代武汉人穿过历史、留给未来的馈赠。
64岁的沙湖周边居民、原团结村村长李大正,现在是沙湖公园特邀管理员,见证了沙湖变迁的他正在和朋友们创作《沙湖之歌》,他说,如今的沙湖夏可摘荷花、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儿时记忆中的沙湖图景又重现了。
责编: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