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披露记者节与武汉渊源 77年前"青记"在汉成立
昨日是第16个记者节,武汉电视台纪录片《新闻集结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追记》首播披露,这一纪念日源于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的成立日期1937年11月8日。
“青记”成立于上海,随后从上海转战武汉,在武汉有过大量活动。长江日报记者就此进行追访。
《新闻集结号》编导陈海东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2001年中国著名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和徐培汀在《二十世纪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中,将“青记”的成立列为第四件大事。书中记述: “1937年11月8日,在周恩来倡议下,由夏衍、范长江等人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于上海。1938年3月30日在汉口召开正式成立大会,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
为何要开两次成立大会?长江日报记者昨晚连线范长江长子范苏苏。范苏苏解释,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大会选出了领导机构,通过了会章,是一次完整的会议,因而中国记者节的日期选用了这次会议的时间。“武汉的会,严格来讲,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为当时已经成立了4家分会,父亲1938年1月1日组织成立的武汉分会就是其中之一。”
为何要将“协会”改为“学会”?范苏苏说,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是秘密成立的,在武汉要公开活动,必须获得国民党当局的认可。为不让国民党当局察觉这是秘密组织,协会改名进行登记,以便团结更多国统区记者加入抗战报道。改名后,团体以一个全新面貌出现,当然要召开一次成立大会。
抗战史专家、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章绍嗣昨日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从“协会”到“学会”,反映了当时汇集到武汉的全国记者的学习意识与自律意识,他们认为通过报道在激发民众抗战斗志的同时,也要教育提升自己。
据中国记协国内部原主任王大龙所撰的《抗战烽火中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一文考证,武汉的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宣言》,选举了领导机构——常务理事会。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当选为常务理事。
“青记”成立后,出版了《新闻记者》月刊。创刊号召集当时在武汉的各方面代表人士,举行国事座谈会,坚定抗战决心,反击投降派的活动。《新闻记者》顽强地在武汉出版了7期。
1938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纪念日,“青记”发起举行纪念会,参与者畅谈如何学习鲁迅对内外敌人英勇奋战的精神。为帮助前方将士解决精神食粮,在武汉保卫战前夕,“青记”设立了“战地报纸供应部”,把《新华日报》《大公报》等报纸送往前线。
“青记”总会建立了“记者之家”,接待从前线回来的战地记者,地址在汉口长春里,大家在那里一起写稿子、译电码、发电报,取长补短,互相合作。
“青记”在上海创立时,仅有20多名会员;到1938年底,成员发展到五六百人。从1938年3月成立,到同年10月武汉弃守,“青记”总会虽然只在武汉活动了8个月,却为全国新闻界团结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汉失守后,范长江等人撤退到了长沙。
探访>>>
“青记”在汉活动主要地点
基督教青年会:“青记”成立大会地址
(汉口黎黄陂路)
1938年3月30日下午2时,“青记”在汉口黎黄陂路基督教青年会二楼召开成立大会。
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是一栋4层的西式建筑,保存完好。昨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探访时,因院门上锁,无法进入。
普海春酒店:“青记”记者节活动地点
(今扬子江大楼,江汉路中心百货大楼斜对面)
1938年9月1日是当时的记者节,“青记”在江汉路普海春酒店举行庆祝活动,不仅在汉的国内记者参加,还邀请了在汉的所有外国记者,中外记者欢聚一堂,盛况空前。这是一栋4层西式建筑,保存完好,一楼现为商业门面。
新华日报社旧址:“青记”活动点
(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5号)
曾是“青记”记者们活动的地方。
长春里:“记者之家”所在地
(具体地点不详)
“记者之家”是“青记”的主要活动阵地。
范长江长子范苏苏从父亲留下的文字里了解到,长春里是老武汉的商业繁华处,“记者之家”在其中一栋小房子里。“青记”在这里接待了来自全国沦陷区的流亡记者,给他们安排食宿,提供工作机会和到前线采访的机会。
以武汉“记者之家”为样板,后来“青记”在长沙、重庆等地也都有过“记者之家”。
济世总里、宁波里:“青记”办公点
(具体地点不详)
“青记”最早的办公地点在汉口华商街济世总里21号,后来搬迁至江汉路宁波里。
(记者万建辉)
新华日报社旧址
回忆>>>
武汉基督教青年会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当年有两位“青记”会员,参加徐州会战报道后回到了武汉,他们的女儿今天仍生活在武汉。昨日,长江日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这两位“青记”会员的后人。
从湖北省社科院退休的宋致新女士,今年66岁,其父亲赵悔深当年是“青记”会员。“1938年4月,徐州会战打响,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令举国振奋。我的父亲李蕤(笔名)作为郑州《大刚报》的特派记者前往台儿庄战场采访”。
宋致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父亲从战场回到武汉,当时的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陆诒用名片当留条,邀请父亲到三教街一间咖啡店喝咖啡,也请了范长江一起,谈如何将徐州会战报道汇集出版成一本书。“当时从徐州前线回来的战地记者很受欢迎。这张名片我至今保留,上面印有陆诒的名字、职务、电话号码,还有他手写的邀请喝咖啡的内容”。
石葳女士今年83岁,其父亲石宝瑚当年是“青记”会员、重庆《新蜀报》记者。石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1938年她还年幼,和父亲不在一起,父亲的行踪多记录在他的战地通讯里。1938年徐州会战,包括她父亲在内的一大批记者去了前线,当年这些记者回到武汉,将战地通讯结集为《徐州突围》,由三联书店出版,前些年三联书店再版了一次。
她父亲个人的战地通讯,2012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有1938年“青记”记者对陈诚、白崇禧、张自忠很尖锐的提问及回答。
昨日,范苏苏也向长江日报记者证实了“青记”记者战地通讯的存在。他这些年找到不少“青记”记者后人,搜集到不少战地通讯,这些通讯现在收藏在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者 万建辉)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