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龙凤镇创新综合扶贫体制精准扶贫初见成效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是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两次视察一直关心的综合扶贫改革试点,财政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恩施州、市一同谋划,形成合力,把试点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项目上强力推进,在体制机制上大力创新,试点建设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围绕李克强总理“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指示精神,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省财政厅始终把试点工作直接抓在手头、以项目为支撑,着力推进镇村面貌"大变样"。2015年,试点拟实施项目115个,截至8月底已启动实施75个,完成投资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3.93亿元,目前试点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有7800余人脱贫。
——大力开展扶贫搬迁,大批农民换新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监管的原则,当地党委、政府提供三种建设方式(企业代建、农民自建、政府承建)和四种安置模式(就地集中安置,就近转移安置,梯次搬迁改造,民政福利安置)供搬迁户选择。青堡、双堪塘等24个居民点及白庙桥、三河等4个安置小区建设正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民居改造1502户,集中安置贫困户102户390人、就地改造594户2081人、就近安置397户1394人、梯次搬迁及自主转移安置1270户4013人。
——稳步推进移民建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当地按照新型城镇化及“四化同步”要求,将特色城镇、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切实提升试点城镇化水平。一是着力打造龙凤民族新镇、龙马风情小镇等特色城镇及青堡、杉木坝等生态村庄。按照“六个一”(一栋屋、一院落、一条路、一口池、一块地、一盏灯)的要求,对14个村集中连片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完成800多户生态庭院及127户人工湿地建设,促进了新民居、新村庄、新社区与自然生态良好融合。二是着力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喻家河水库、清江流域防洪减灾工程等项目,大力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有效解决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11个450KVA配电台区,完成2015年配电网项目设计及监理招标。完成通畅工程60.3公里,完成龙凤-龙马-青堡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金龙大道、三龙公路、209国道绕城线等项目,龙凤镇通车总里程达820公里。三是着力完善教育、卫生、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龙凤初中迁建、龙马卫生院改扩建已完成,龙马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即将完工,龙马、双堪塘便民服务中心及18个村级卫生室已投入使用,在龙马、双堪塘等6个村配备了彩龙船、投影仪等文体设备,建设文体休闲广场,为群众健身、娱乐、休闲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
——全面完成退耕还林,绿色繁荣逐步实现。按照“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的原则,今年上半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万亩。截至目前,试点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退耕还林经营新模式,全面完成3.7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任务,并成功验收2.7万亩,正有序开展政策补偿工作;在林下套种魔芋、金银花等林下经济作物5000余亩,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达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有机结合。已共完成低产林改造1.5万亩、荒山造林1500亩、封山育林1万亩,在龙马保扎等片区种植桂花、紫薇等绿化树木2000棵。试点森林植被覆盖率增长7.8%,达到67.3%。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致富渠道不断拓宽。因地制宜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和烟草配套项目建设。完成了保扎、青堡、杉木坝等村土地治理项目,整理土地2.8万亩。二是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以茶叶、烟叶、蔬菜、生猪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板块,建立10个千亩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区一园”的产业格局。上半年,新发展茶叶5000亩,总面积达3万亩;发展烟叶2880亩、城郊精细蔬菜5000亩、高山蔬菜6000亩、葛根基地1000亩、葡萄1800亩、柚子1000亩;完成3万套父母代富硒土鸡种鸡繁育基地及年繁育孵化1000万羽恩施富硒土鸡苗的项目厂房建设;出栏商品猪37200余头;农产品加工园、金茨泉酒业1万吨白酒生产项目、恩施货运中心站建设正有序推进。三是积极培育和扶持市场主体。引进华西正虹、联强农贸改扩建2个万头猪场,引进山友公司实施葛根规模化种植,引进新旺牧业建设1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培育新型合作组织,让农民从中分享红利,目前,共发展专业合作社104个,吸纳7500余户农户和25个企业入社,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外,恩施市遵照李克强总理“着力在创新综合扶贫体制方面破题,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的批示精神和汪洋副总理5月份调研恩施时“走良性发展的路子,为全国脱贫致富多做贡献”的要求,试点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和建成全面小康为目标,运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积极探索制约贫困地区扶贫或坚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综合扶贫新机制。
一是创新技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按照“资金分大类,大类间不整合,大类内整合”的原则,对各口资金实行“合并同类项”,统筹19个项目4.06亿元资金用于试点扶贫搬迁、移民建镇、产业发展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两社: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联合社、村级扶贫互助社;两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一卡:农民信用卡;一库:信用体系库;一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金融机制,采用政府配股引导金融资本进农村,成立恩施市龙凤扶贫互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办理资金周转业务21笔,累计互助拆借资金3090万元,开展“助保贷”业务14笔,对14家专业合作社担保发放贷款近4270万元,有效撬动了社会金融资本,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题;成立吉心村村级扶贫互助社,村委会及19家种养大户共计注入资金80万元,互助社以资金做担保与农业银行合作,社员可按1 :5放大本金比例在农业银行进行贷款;开展农民信用等级评级和农民信用卡发放工作,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库;探索建立远程流动金融仓储,通过远程视频监控,让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贫困户生产加工的产品及种(养)殖的商品成为贷款抵押物,解决融资难题。
二是创新镇村治理机制,构建文明新村。建立村医村教进村级班子、律师进村、法律入户、农民办事不出村“三位一体”的为民服务体系。选配23名村医村教进入村级班子,发挥其政策的宣讲员、反映社情民意的通讯员、答疑解惑的辅导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支两委的助理员等“五员”作用,走访“三留守”家庭,参谋村级发展事务,调解矛盾纠纷,群众上访明显减少;建立法律顾问“四个一”(镇有一个法律顾问团,村有一名法律顾问,网格有一名法律宣讲员,农户有一个法律明白人)工作模式,聘请9名律师组建律师顾问团进村“会诊”,仅今年上半年,在19个村(社区)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共23次,培训|法律明白人2500人次,接受法务咨询185人次,成功化解青堡村20余人与种植主体的土地承包、林权转让等民事纠纷30余起;开展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试点,建成龙凤镇便民服务中心和龙马、吉心、双堪塘等多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整合现有计生、社保、综治等信息平台,将29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推行网上政务服务,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激活农村资源。以信息化为纽带,培育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出台电商、金融精准扶贫支持政策(试行),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推进电商进村。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在18个村(社区)开通宽带,按照以集镇为片,电商运营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点的农村电商服务新模式,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18家,覆盖率达100%。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解决农村消费、销售难题,促使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破解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引导电商及物流企业进驻恩施精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入驻电商20家,物流企业1家,上架本地农产品200余种,日用工业品1700余种。
——积极开展产权交易工作,搭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按照政府主导、民营投资、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引导贫困户对山林、土地、宅基地及其他可依法交易的农村产权进行交易,鼓励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已完成综合交易流转4880亩。
四是创新土地综合利用机制,提高综合效益。
——依据试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索农户分散拆旧、集中建新、限时验收兑现的土地增减挂钩模式,实现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实现土地综合利用。
——探索“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土地治理机制(国土部门土地治理项目),在4个村实施土地整理、修建沟渠、维修公路,辐射治理土地20000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建设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探索土地确权机制。按照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分离原则,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让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十到位”工作法(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宣传培训、进村入户调查、矛盾调处、指认田块丈量测算、公示审核、完善合同、颁发证书、资料整理建库),已完成吉心村土地确权,启动大转拐、二坡、三龙坝、向家村、古场坝五个村的土地确权工作。
五是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破解民生难题。
——建立“大院带小院”城乡医疗服务机制, 州中心医院对口支援龙马卫生院,市中心医院对口支援龙凤卫生院,促进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大力实施同步课堂,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龙凤初中、龙马初中与小渡船中学实行同步课堂,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
——探索设立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居家养老中心,成立三河农村互助式养老活动中心和龙凤社区居家式养老服务中心,破解农村留守难题。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农村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启动双堪塘、青堡等24个安居安置点和龙马廉租房建设,对贫困人口提供企业代建、农民自建、政府承建三种建设方式和居民点安置、就地城镇化、梯次转移安置、就地改造、公(廉)租房安置、敬老院安置六种安置模式。
——探索人才创新机制,出台了《关于创新人才特区体制机制实施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试点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采取技术合作开发、产业技术联盟、课题招标、项目协作、聘请顾问等方式,柔性引进紧缺特殊优秀人才1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