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三年之变:“龙飞凤舞”逐梦想

08.04.2015  15:03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彦睿 通讯员 刘伦 冯富岭 王传普

  阳春三月,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现场推进会代表,来到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取经”。

   扶贫搬迁与移民建镇结合

  龙凤镇双堰塘村吴家大屋组,63岁的邓应顺在新居里感慨万千。

  作为特困户,邓应顺家被“兜底”安置,去年9月搬进了政府帮他建起的新居。

  两年来,按照“钱随事走、集中集成”思路,龙凤试点整合资金4.06亿元,共搬迁农户600户、2100人,改造民居1308户。“将山上的破旧房屋拆除并实现宅基地复垦后,每户按政策平均可得到补偿近9万元,可以在山下按照统一规划建设近300平方米的3层楼房。”青堡村党支部书记朱明洪指着下坝组正在建设的20多栋新民居介绍。

  恩施市市长李国庆介绍,扶贫搬迁实践中,政府在政策上充分赋予了群众自主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监管的原则,提供企业代建、农民自建、政府承建三种建设方式;有6种安置方式可供农民选择,即居民点安置、就地城镇化、梯次转移安置、就地改造、公(廉)租房安置、敬老院安置等。

  扶贫搬迁与移民建镇结合。龙凤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增加到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17万人增至2.3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引导城市资本流向农村

  “去年,环雅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来村里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民土地租赁收入每亩每年达400元。”龙凤镇二坡村支书蔡万银介绍,该村已引进巨鑫等6家公司入驻该村发展设施农业,流转土地2000余亩。

  推动要素向农村集聚,龙凤出台政策,规定城镇人口在农村流转土地达50亩以上、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允许按程序报批一处生产生活用房;城市市场主体在农村流转土地300亩以上、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可给予流转面积1%至2%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用于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养老、农家乐等涉农行业开发与建设。

  新探索引来新资本。目前,2000多万元城市资本入股龙凤镇农村,86人入股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城市市场主体进入,集中经营土地2.8万余亩,从事茶叶、蔬菜、药材、生猪养殖、禽类养殖、水果等生产,总投资1.1亿元以上。

  引导社会资本“进山入林”。龙凤引导农民以林地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目前6家企业、2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其中,完成退耕还林3.2万亩,农户入社率达98%。

  新机制下,还林大户张义芳现在有了5份收入:政策补贴、林地收益、套种收入、管护工资、土地分红。

  青堡村人邹西武与人合伙成立洪武漆树合作社,目前吸纳社员400多户,漆树基地每年用工600多人,每年用工费70多万元。华硒正虹饲料公司投资1100万元,采用“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杉木坝打造“家庭农庄”示范基地,每年为农民带来逾百万元务工和租地收入。

   示范中西部扶贫开发

  三年砥砺奋进,龙凤试点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完成投资4.06亿元,实施19个民生项目;减少贫困人口60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四成;建成居民点21个、安置小区4个;改造升级公路近100公里;建成18个标准村卫生室,龙凤初中、龙马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将投入使用;坡耕地退耕2.7万亩,治理土地2万亩,建成有机茶园2万亩,发展烟叶3100亩、蔬菜1万亩,建成生态庭院800多户,发展专业合作社82家,集中经营土地2.8万亩。

  龙凤试点使命特殊。围绕投融资、镇村治理、农村产权交易、土地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大机制创新课题,龙凤试点发力破解25项综合扶贫改革突出难题。

  覆盖试点所有行政村的电商服务平台开通,大山深处一步跨入互联网时代;现代庄园经济在试点开花结果,引领山区特色农业嬗变;土特产品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精深加工,正成为龙凤镇产业发展的共同理念。在龙凤镇,一个可进驻10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的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正在兴建。

  恩施州委主要领导表示,龙凤试点正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精准扶贫和综合扶贫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特色城镇化和特色产业化为“双轮驱动”,努力建成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综合扶贫改革示范区、“四化同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