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之前的黎里古镇,正在穿越回到旧时江南
按照世界遗产申报规程和国家文物局部署要求,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办公室将于2016年底将申遗文本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力争2019年提交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
“吴江三十里,地号黎花村。我似捕渔翁,来问桃源津。”清代文人袁枚一首《黎里行》,道尽了黎里古镇昔日的繁华如梦和清幽深遂。黎里古镇形成于南宋,至今已有886年历史。
历经风波,2012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众多黎里乡贤的呼吁下,吴江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15亿元,对古镇众多文保建筑进行修缮,恢复明清风貌,挖掘历史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擦亮“水乡明珠”,打造“旧时江南”。
如今的古镇核心保护区内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众多的历史遗存,现存明清民国建筑近16万平方米,各级文保单位几十处,还涌现出了爱国诗人柳亚子、翻译出版家蒯斯矄、教育家柳无忌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南社爱国精神更是在黎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文脉是古镇保护的灵魂
黎里古镇形成,历经宋元明清,经历风雨沧桑,而古镇的保护开发,既是历史的重任,更为人民的重托,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吴江区汾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工程,对于黎里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吴江区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铭坦言,“执政一方,唯有敬畏历史、敬畏自然,方可有所作为、有所交待。”
文化是区域发展的根,更是古镇保护开发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挖掘延续好黎里的文化历史,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黎里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唐元和四年由村至市,由市而镇,至南宋时成为集镇。明清两代,人口稠密,市场繁荣,为粮食市镇,据清嘉庆年间《黎里志》记载:“镇之曰东栅,每日黎明,乡人咸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尤多。”
昔日黎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中立阁、玛瑙庵、罗汉寺等胜迹,形成了极负盛名的“黎川八景”,引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佳作。
作为明清时期的商业大镇,黎里古镇汇聚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儒教,诸教齐全,在江南古镇中实属不多见,至民国时期,因为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的缘故,南社文化又在黎里生根壮大。
黎里现有各类文物古迹258处,有始建于南宋的东圣堂、明代的鸿寿堂,还有端本园、赐福堂、周宫傅祠等清代建造的园林、古宅。老街市河两岸保留的3800米左右石驳岸,有266座桥埠,254颗缆船石和10余座明清古桥,形态各异,图案丰富,均具特色。
古镇现有明清建筑约9万平方米,大宅林立,形成了许多弄堂。虽经多次拆毁,至今仍有115条长短各异的弄堂,其中暗弄90条,明弄25条。
黎里地灵人杰,据方志记载,黎里历史上共出过特奏名状元1人,进士26人,举人61人,而清乾嘉年间,确定了“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家,从中走出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包括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芗、以诗文著称的徐达源等。辛亥革命后,有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女革命家张应春等,另有南社、新南社人物36人,如蔡寅、毛啸岑等。当代则有“激辩东京”的国际大法官倪征日奥、被中山先生称为“是医国手”的金诵盘、第一代女影星殷明珠等。而今,昔日风流人物早已作古,但其血脉所系,有散布于欧美诸洲,有激荡于中华各地,也有埋头于桑梓故地,然家乡却仍是其心之所系。
黎里古镇在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基础上,跻身13个江南古镇联合申遗队伍,更将各方热情汇聚一起。而古宅古桥,弄堂廊棚,则为今日保护开发古镇,重构古镇繁华,提供了有效的肌理。
错位发展才能后来居上
江南古镇众多,各具特色,黎里往东是上海朱家角,往南是浙江西塘,往西是吴江震泽、浙江南浔、乌镇,往北是吴江同里、吴中甪直、昆山周庄、锦溪,相较以上古镇,黎里无论是在开发的时序上、对外的影响力上都不具备优势,如何厚积薄发,深挖古镇文化内涵,如何奋勇直追,突出差异发展特色,如何和合与共,寻找古镇发展新路径,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2013年以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全面推开,从整体规划入手,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秉持修旧如旧原则,累计已投入10亿多元,初步完成了古镇核心区一期的风貌修复以及端本园、周宫傅祠等节点的修复,二期三期全面推进,部分商业店面开张营业,古镇初显旧时风貌。
2014年7月22日,时任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对黎里古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江南古镇体现了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保护、开发古镇一定要传承文化,尊重自然,真正体现古镇生态可持续发展。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黎里古建在修复工作上,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切实按照阮仪三教授提出的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原环境的“五原”方法。
在旅游开发上,跳出“门票经济”框框,在综合了解周边古镇门票收入、开支的前提下,从黎里自身实际出发,认为古镇115条明弄暗弄,皆通古镇核心区,收取门票,定需投入大量人员,且易与古镇原住民发生纠纷,因此决定免费开放、不收门票,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在经济效益上,更加注重对现状房屋等固定资产的评估、登记、办证,通过与银行、证券公司等合作途径,将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本;同时在实现门面租金收入的同时,通过高档民宿、精品酒店等公司注册,获得更为长期的税收收入,以期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
在业态布局上,邀请专业公司作古镇整体产业业态布局规划,从源头上把控,切实防止同质化、低层次的重复竞争,对重点鼓励类如高档民宿、精品酒店等,则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确立租金租期,改造投入运行,对一般传统的美食小吃、丝绸礼品等店铺,采取公开招租形式,更好地体现公平。
目前黎里古镇古建修复、风貌重建已进入收尾,旅游公司已组建完成,部分店铺开门迎客,工作重心将由“硬”转“软”,需尽快从重建筑、重形态、重环境转向重项目、重文化、重生态上转型。
开发是让人民共享成果
事实上,黎里古镇的综合改造,更是一项民生工程。
今年84岁,用了半辈子马桶的翁家好婆开心地说:“抽水马桶多方便,托了古镇综合改造的福,我们黎里小镇人也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这样感慨的,还有其他居住在古镇核心区的近200户居民。
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吴伟斌表示,黎里古镇在综合改造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前,古镇核心区污水截流工程一期已经完工,接下来将进行二、三期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全镇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将全部实现集中处理。
同时,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动迁安置房首期工程也已在镇东开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古镇区居民异地安置问题。
“古镇区现存的大多是公房,由于年代久远,每逢雨季,屋内就下起小雨,房子年年修,年年漏,居民苦不堪言。”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说,随着沿街立面改造和重要古建分批修缮工作的推进,接下来将有数百户居民实施动迁,彻底改善百姓的居住环境。
如果是私房又不愿动迁,只要房子外貌与古镇风貌相符,居民同样也能得实惠。
70岁的戚田荣最近就尝到了甜头。他家住在建新街79号,原本是一栋两层小楼,当初建造时,为了好看,房子的外立面贴了马赛克和瓷砖,大门安装了卷帘门。
如今,古镇综合改造启动后,房子的风格与古镇风貌格格不入。自己动手,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难之际,当地政府出资,免费对戚田荣的房子进行改造,不仅安上了排门板和裙风板,屋门口还搭起了廊棚,“老宅”焕然一新。
一项项惠民措施接连出台,与综合改造配套的民生工程一步步前行。
坑洼的道路平整了,乱窜的“小飞龙”整治了,基础配套设施健全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百姓幸福指数提升了……
“黎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在江南古镇中绝无仅有,这也意味着黎里古镇的保护开发没有先例可循。”吴江区委书记、区长梁一波说,善于用好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黎里将不断积累经验,走出一条古镇保护开发的新路子,“以人为本”积蓄持久生命力,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打造成为吴江及长三角古镇旅游圈的一张靓丽名片。(应志刚 陈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