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患者手术自费为大医院一成 住院病床空置率仅5%
记者黄莹 实习生黄翔
住院病房床位加到走廊,患者排队等着按摩针灸,这不是发生在三甲大医院,而是一个乡镇卫生院的日常景象。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到黄陂区探访发现,经过近3年的分级诊疗改革试点,这里的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将病人留在了区内,八成以上居民选择在基层就诊,住院病床空置率仅5%。
街道卫生院不仅能透析,还能做40种手术
昨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黄陂区长轩岭街中心卫生院(以下简称长轩岭卫生院),翻新后的3栋大楼颇有气势,外科、内科、妇科等住院病房就占了好几层,病房都配有空调和卫生间。
内科病房住满了病人,走廊还加了6张床,多数是心脑血管、呼吸等慢病及急重症后的恢复期病人。这与一些地区基层床位大量空置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据了解,该院150张床位中,50多张都是加床,常年入住率在90%以上。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间能容纳20人的透析室,硬件设备和布置看上去与大医院无异。正在透析的蔡店乡家电维修工丁师傅是个尿毒症老病号,每周透析3次。他以前一直是去中心城区的武汉市一医院做。去年卫生院有了透析室,丁师傅便转来这里。
透析费用一年10万元,新农合加大病救助后,在市一医院一年还需自费至少3万元,而在卫生院透析一年自费还不到5000元。丁师傅说:“服务也很周到,每次透析有免费车接送,还管饭。”
长轩岭卫生院院长雷建国介绍,近两年卫生院投入巨大,购进了西门子CT和东芝彩超,聘请了4名副高以上专家长期坐诊。为了提高医生技术,每月都会与医联体内的武汉市一医院、黄陂区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开展培训交流,每个科室定期有专家来坐诊。像阑尾炎、胃肠穿孔这类手术,近一年做了300多台,包皮环切、体表异物取出等小手术则做了1300多台。“可以说现在整体上已经达到了二级医院的水平”。
长轩岭卫生院还不是黄陂区资源配备最好的卫生院。黄陂19家乡镇卫生院(含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有手术室,全部强制实行40种小手术独立开展或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3家卫生院能做透析,2家卫生院能做白内障手术。而农村的卫生室也都有一套建设标准,如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诊室和输液室分开等。据统计,近3年来,黄陂区在卫生院硬件投入上超过3亿元。
自费部分仅为大医院一成,不走转诊报销少
留住病人,最“硬”的办法是利用新农合经济杠杆来调节。黄陂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层就诊住院的费用本来就比上级大医院要低,而黄陂在此基础上提高了报销比例。如将40种外科小手术的基层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41个单病种在基层多报销500元。高血压、糖尿病在基层诊疗,每人每年补贴120元药费。
黄陂还规范、细化了转诊制度。逐级转诊能享受到最大实惠,做同样的手术,在卫生院能报销85%—90%的医疗费,因病情需要转诊到上级定点医院的能报销55%—65%左右。如果自行去上级非定点医院做,只能报销20%。“比如做阑尾炎手术,直接去大医院,自费部分超过4000元,在卫生院只需500元左右,基层的治疗费用只相当于三级医院的一成多,这样能保证农民看得起病、治得了病。”该负责人说。
47岁的柳女士有多年高血压,近5年一直没去过大医院。每次就到卫生院量血压、拿药,一样的价格,还有补贴。昨日,她因车祸全身多处挫伤,在卫生院做了CT颅内扫描和彩超,情况并不是很严重,就直接办了住院手续。“以前卫生院只能看小病,现在仪器很先进了,也经常有专家来指导,没太大区别。”她说。
家庭医生定期进小区,贴心服务留住乡亲
前川街则更进了一步。辖区居民胡奶奶告诉记者,每周都有社区医生到家里来,给她和老伴量血压、测血糖。“每次都是这个医生,都是老朋友了,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都会问他,他也能给出建议,一些常见毛病就在社区治了。如果要转诊,找医生开转诊单也很方便。虽然不是大医院的专家,但相处融洽,更贴心。”
像这样的签约式家庭医生,在前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7个,平时坐门诊,定期进小区服务。该中心花5年时间为辖区7.8万居民建了健康档案,动态更新。一个由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专员组成的三人医疗组,只负责一个楼栋,实行网格式管理。
在黄陂,一个乡镇街道的老百姓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香脚”(吃香的)医生。这些医生不一定有顶尖的医术,却最了解自己的患者,用医德和情感留住了乡亲。
长轩岭街63岁的中医师黄建安就是这样一个“香脚”。他一辈子服务基层,最擅长治疗肾结石,对病人像家人一样对待,常常是一家几代人都在他手上看病。
退休后,黄建安被返聘到长轩岭卫生院,继续坐诊。每到他出诊,门外都是排着队。
“我们这儿的老医生大多都是本地本乡人,看病的不少都是老乡,有固定找老乡看病的习惯,宁可不去大医院挂专家。”长轩岭卫生院副院长陈桂兰说。这样的老医生在他们卫生院还有好几个。
乡村医生面临青黄不接,首创订单式培养
黄陂有576个村,平均每个村有二三名乡村医生,他们不是过去在家看病的赤脚医生,而是有乡村医生资格证,在标准化卫生室里诊疗的医生。近年来,青壮年多在外打工,如今每个村只有千人左右,多是老弱妇孺,生病了仍习惯找乡医看,实在不行才去卫生院、大医院。然而,随着老乡医们纷纷退休,以及国家药品政策的变化,黄陂和其他很多地区一样面临着乡医青黄不接、流动大的问题。
从去年开始,黄陂在全市首创乡医订单式培养,在黄陂卫校和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乡村医生班,脱产培训3年,每年100人。
自2014年开展分级诊疗改革试点以来,黄陂区已有85%的居民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门诊量较改革前增加了23%。基层手术量提高了27%。乡镇卫生院的住院床位使用率从65%提高到95%以上,外转病人下降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