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治水之战”换回青山绿水
前川污水处理厂鸟瞰图。
汉口北截污工程管网。
施工中的临空经济区东部雨水箱涵。
运行中的前川污水处理厂。
乌黑发臭的污水,经过滤、曝气、沉淀、滗(bì)水、消毒等工序后,变得清澈透明……这种激浊扬清的蜕变,是记者日前在前川污水处理厂看到的情景。
曾几何时,黄陂城区渠、涵、管、沟淤塞,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滠水河,孕育黄陂文明的母亲河水质逐步恶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作为武汉后花园——黄陂区生态的优劣,成为考验执政者科学发展能力的“试金石”。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面对挑战,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响亮的回答。2005年,一场“治水之战”正式打响,目前,前川和盘龙城两座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日处理城市污水达7.5万吨,而武湖污水处理厂正待建。据悉,到2020年,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40万吨。
回首再看母亲河,虽不能说杨柳河岸、碧波荡漾,但黑臭渐远,清澈始现,这也是该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双赢之举。
化污为清
唤回久违的白鹭
阳光下,垂钓者在滠水河畔静坐,等待起竿的收获;不远处,三五只白鹭不时掠过水面,翻飞,盘旋……15日,记者探访滠水河前川段时,看到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对滠水河的变化,前川东寺社区51岁居民蔡红林感触颇深:“之前,河水大量繁殖藻类,水体颜色异常,常年难见鱼虾的影子。经过治理后,河水变清澈了,鱼虾又多起来了。”他说,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引水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
化污为清的背后,又是经历怎样的一个“涅槃之变”呢?
前川主城区排水设施曾经雨污合流、涵沟淤塞、违建卡水……如何治污,成了横亘黄陂发展的一大难题。该区决策层痛定思痛,不能让青山绿水的美景定格在记忆中……2002年12月,该区二届人大一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改造前川城区排渍、排污工程议案》,成立了议案办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区人大负责督办,区水务局负责工程实施。
前川城区的沟、渠、涵、管网无资料可查么办?区水务局组织技术人员钻下水道、趟臭水沟、现场勘测,工作人员戴先成从板桥菜场走到科技大楼趟臭水1200多米,李小松、张勇等冒着40多度的高温,钻进板桥大道十字路口的箱涵里,爬进远安里、种籽站等处的卡口中测量断面……厚厚一摞的渠、涵、管网资料终于“掏”出来了。
2003年6月1日,前川城区首期排水工程正式动工。施工人员冒着酷暑,忍受蚊虫叮咬,钻进臭气熏天的下水道,挖运粪便、垃圾、淤泥……维修四联院泵站、东寺泵站,清淤板桥大道排水主涵及城西排水明渠。二期排水工程于2004年5月动工,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铁锁龙潭综合治理工程、板桥大道十字路口扩卡口等6项应急工程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