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汉冶萍张之洞铜像广场。(何戈 摄)
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发展根脉。
11月4日至5日,第二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举行,来自9个国家的42位专家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共同探讨黄石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
工业文明
厚重璀璨
峡谷横亘,形如一只硕大的葫芦倒嵌在群山之中,最大落差444米……站在“亚洲第一天坑”前,来访专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此刻用‘惊叹’已难以表达我的心情!”一位伦敦古文物学会会员说,天坑的雄姿让他肃然起敬。
在黄石,让专家们肃然起敬的,远不止“亚洲第一天坑”。
早在殷商时期,黄石铜绿山已开矿炼铜,发掘出大量古矿冶遗址;
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铁厂,组建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曾经的“亚洲第一高炉”现保留完整;
华新水泥厂于1907年兴建,其旧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水泥工业遗存,其1、2号窑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湿法水泥旋窑设备。
如今,四大工业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单看黄石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全国不乏其物,但四大工业遗产在17平方公里的区域密集呈现,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在工业遗产中,文献遗产同样弥足珍贵。黄石有中国第一批档案文献遗产——汉冶萍公司档案,有保存完整的华中钢铁、华新水泥、源华煤矿、利华煤矿、大冶铁厂档案。
不少专家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印证古代矿冶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蔚为壮观,令人震撼。”国际古迹遗址协会秘书长菲利普表示,黄石的四个工业遗址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价值独特。
摸清家底
立法保护工业遗产
黄石工业遗产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保存现状怎样?
“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资源,为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底,黄石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1840年至1979年的民族工业企业、建筑、设备设施等遗存及图纸、文件、影像资料等,进行全面普查。
普查历时8个月,对80多家工业企业、200多个工业遗存点进行测量、摄影和文史研究,基本摸清黄石工业遗产家底。今年初,黄石正式公布第一批19项工业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黄石着力推进保护工作法制化进程,先后出台《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2017年1月1日,《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是我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今年10月,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挂牌。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工业遗产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湖北唯一、全国少有。
发展旅游
打造最美工业城
秋高气爽,阳光普照。修缮后的华新水泥旧址,沧桑的工业历史与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至,游客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
2007年7月,华新水泥旧址全线关闭,黄石投资20亿元将其修葺一新,在原址上建成工业旅游景点并向游客开放,百年老厂重焕生机。
华新水泥不是孤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成为黄石各界共识。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曾是大冶铁矿的露天采场。2005年,黄石创新废弃矿山治理模式,投资建成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如今,这里已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黄石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推动工业旅游与生态游、观光游、文化活动等相结合,构建商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黄石矿山公园、劲牌工业游等系列商旅文融合发展品牌。
走在黄石工业旅游线上,每一处工业遗迹都是绝妙的风景,游客可了解到金铜是如何提炼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劲酒是怎样酿造的……
黄石以工业文化旅游为主题,先后举办两届国际矿业文化旅游节、三届地矿科普大会、四届矿博会。本月初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推出5条精品旅游路线,迎来游客22万人次。以历史文化和工矿遗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东钢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铁山矿冶文化旅游小镇等30个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旅游项目呼之欲出。“中国最美工业城”成为黄石新名片。
高智汇聚
讲好未来发展故事
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黄石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始面临新的思考。
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具备国际视野,在全球工业文化的背景下审视自身,探讨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下讲好黄石工业遗产未来发展的故事。
“遗址要有互动交流。”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希拉里·奥林奇认为,在保护基础上,工业遗址可通过博物馆等载体,进行创新性的展示展览活动,讲好“人的故事”。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延祥提出,要做好历史研究,补齐黄石工业遗址生产活动的年代轴,将考古成果与历史教育结合起来,普及工业遗址知识。
“要把工业遗产放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体现城市丰富的工业遗产的文化遗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所所长李向东建议,要使工业遗产承载城市历史的信心,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感情需求,给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廖启鹏建议,梳理开采、冶炼、输出等全产业链内容,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广泛的社会参与,在未来,整合长江中游地区的矿冶遗址,构建以黄石为中心、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矿冶遗址网络体系。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要交给专家,利用和发展要交给市场。”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设计所主任白春光表示,要根据区位、区域特点,走文旅结合的道路,有稳定的盈利模式,用取得的经济效益反哺工业遗产保护,实现长远发展。(赵志刚 丁元拾 王剑)
责任编辑:李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