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打造“运动之都” 更多体育场馆将开放共享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杜鹏 王璐 朱达)体育使城市充满活力。黄石作为一个传统的体育大市,各类体育活动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加之2018年我市将举办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加快发展全市体育事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现有体育资源,将黄石打造成为“运动之都”。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调查:
常为找不到运动场地发愁
“每天吃了晚饭后,出门坐13路公交车到团城山公园。公园里转上一圈,再坐车回来,一趟下来大约两个小时。”家住颐阳路的张建国夫妇已经习惯了这样每天到公园里散步、锻炼,唯一感到有些不便的就是来回的路上就要花上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家附近有个稍大一点的小广场之类的场所就好了,平时锻炼会比较方便。”张建国说。
市民李娟娟刚参加工作不久,常常为周末休息时找不到运动场地发愁。“市内的体育场馆比较少,找个羽毛球场地有时都要提前半个多月才能订到,价格也不便宜。”她建议,最好能够把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既能提高场馆的利用效率,也能为爱好运动的市民提供一个去处。
体育场馆数量少、收费又相对较高,这一矛盾在夏季的游泳馆最能得到体现。每年夏天,湖北师范学院学生张媛都要为寻找游泳池烦恼不已,“市内游泳馆就那么几家,人太多,就像下饺子一样,怎么能游得开?”
“我们能去哪里运动?”在黄石,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吐槽”的话题。
现状:
体育场馆资源相对短缺
人们的感受如实地反映了当前黄石体育场馆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市体育场地总面积318.0万平方米,按260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面积约为1.22平方米。这一数据与全国人均1.5平方米的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同时,按照《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文件要求,到2025年人均面积要达到2平方米。即便到2025年,我市人口仍按现有260万计算,今后十年全市还需要新增加202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平均每年需要完成不少于2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完成这样一个任务量,不可谓不艰巨。
支招: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要抓住举办省运会的契机,加快推进黄金山奥体中心、南湖游泳馆、大冶市体育公园等体育场馆建设,通过‘新建一批、改造升级一批、利用一批’,增加全市体育场馆的总量。”市政协委员辜春华代表教卫体文史学习委员会作大会发言时说,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都能建成“四个一”工程,即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池、一个体育广场,初步构建起“社区十分钟健身圈”、“农村十五分钟健身圈”。
市人大代表殷正发认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体育场馆,从拓宽渠道、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入手,对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区和非盈利性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尽量给予优惠。他说:“可以考虑由社会集资,比如在市英才小学和体委网球场之间的30亩空地上,修建简易的羽毛球馆和灯光篮球场,以缓解我市老城区羽毛球馆和篮球馆紧张的矛盾。”
“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居民小区等场所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来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市政协委员朱红兵在《关于提请市规划局尽快落实国发〔2014〕46号文对城市小区体育场地规划要求的提案》中写道:通过加大对新建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审批力度,并监督执行,使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
部门:
开发建设多种运动休闲场所
针对部分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意见,市规划局表示:黄石具备发展运动休闲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建设运动休闲城市符合黄石实际需求,能够带来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市规划局副局长晏勇介绍,磁湖及大冶湖将作为重要的水上景观节点,可以开发建设一系列与亲水相结合的运动休闲型景点,开展独特的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水上快艇、水上自行车等运动,以满足市民亲近大自然、爱好运动、享受休闲的需求。同时,将黄荆山、小雷山、东方山作为山体风景林带,为登山、骑车等比赛及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场所。规划部门还在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引入了“活力之城”的概念,在该区域的开发建设中融入体育、商贸等元素,为市民的生活增添活力。
围绕2018年的省运会,市体育局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5亿元的黄金山奥体中心的规划选址工作,正在办理立项事宜;位于中心城区的南湖游泳馆即将开工兴建,新国乒基地已处于收尾阶段;大冶市体育公园将于今年5月竣工。未来,这些场馆都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市民共享。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