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发展特色农业 谋划“强农”新常态

28.01.2015  18:40

  中新网湖北新闻网1月28日电 题:湖北麻城:发展特色农业 谋划“强农”新常态

  作者 万永庄 贺小锋 曾万春

  举水河畔乡村美,大别山下稻菽香。

  福白菊种植面积5.2万余亩,总产量3250吨,系列总产值5.5亿元,品质和产量居全国三大菊花基地之首;板栗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4.8万吨,系列产值8亿元,产量居全省前列;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38.31万亩,总产67.63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一。

  岁末年初,一组组统计数据,温暖着农民的心,记录着麻城“强农”的铿锵步伐。

  创新理念:以工业思路谋划农业发展

  “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目标,着力调整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特色农业转型发展。”2014年春天,麻城市委书记杨遥在三级干部大会上,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号召。

  将“落实农民财产权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作为全市“十改五创”重要内容,定期督办,限期落实,促进土地向产业园区流转。

  2014年,麻城流转土地4.33万亩,使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1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5%,同比增长26.3%,土地流转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黄冈各县市前列。

  将土地向园区集中,将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50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7个。

  2014年10月,麻城市市长蔡绪安带队赴武汉为第三届中国•麻城菊花文化旅游节现场吆喝。节会期间,五脑山“五朵金花”博览园内,人头攒动,仅开幕当天有50万游客挤爆五脑山。

  而20多公里外的福田河镇福白菊产业园内,52岁的菊农张正来也是喜出望外:“今年响应政府号召,我家扩大种植面积1.2亩,加上贩销菊花的收入,今年我家收入过10万应该不成问题。

  伴随着改革创新的步伐,麻城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军。

   拉长链条:以产业延伸提升产品价值

  农业大市如何向农业强市飞跃?

  麻城的回答是延伸产业链条,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要效益。

  夫子河鱼面,麻城夫子河镇特产,却曾因产能不足而走不出夫子河。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引领,年产量已经达到了250万公斤。小小鱼面带动麻城数百家薯类种植户、养鱼专业户和鱼面销售商迅速致富,鱼面产业系列产值三年翻两番,2014年突破1.5亿元。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鱼面仅是一例。据统计,仅2014年,麻城市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过亿元12家。

  一枚枚“链子”,借市场巧手,组合接驳,拓展延伸;一个个产业化项目,在麻城大地,势如破竹,快速推进。

  深冬的麻城北站站前,总投资25亿元、占地600亩的中国供销•鄂豫皖农商物流港正在这里建设。项目建成后,大别山农产品中心与全国各大主要农产品市场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高速路”,特产大市正向特产名城进发。

  叫响品牌:以品牌战略抢占发展高地

  曾几何时,朵大肉厚、香醇可口麻城福白菊要贴上“杭白菊”的标签才有人问津。痛定思痛,麻城人开始奋起直追,奋发图强,他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

  有志者,事竞成。短短几年,“麻城福白菊”先后通过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GAP认证产品等5项国家级认证,品牌价值一路飙升,经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心评估,“麻城福白菊”品牌价值达2.52亿元。

  据市长蔡绪安介绍,尝到自主品牌带来的甜头,麻城人信心满满,雄心勃勃。

  继“麻城福白菊”之后,2014年,麻城“夫子河鱼面”、“麻城辣椒”成功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列。至此,麻城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已有7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三,黄冈第一。

  打造品牌的同时,麻城也在擦亮品牌,致力于将更多的“麻城产品”推向全国,叫响神州。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从2008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杜鹃文化旅游节。从201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菊花文化旅游节,从201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茶花展。以花为媒,展示城市形象,叫响城市品牌。

  随着“中国映山红第一城”、“菊花之乡”、“板栗之乡”、“油茶之乡”等城市名片的擦亮,“五朵金花”的综合效益节节攀升。(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