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成功回归30年 种群恢复中国科学家功不可没
石首麋鹿保护区救助的小麋鹿“团圆”已有两个月大,与饲养员亲密无间。记者高宝燕摄于今年5月
记者郑汝可 刘舒 发自石首
今年是麋鹿回归中国30周年。昨日,记者从首届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研讨会获悉,1985年22头麋鹿从英国回到中国,30年间已繁衍至5000余头,在中国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培育下,这一华夏灭绝物种已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繁育成功,实现了野生麋鹿种群恢复。
在麋鹿原生地建造合适的家
1985年,香港回归过程中,中英两国签订《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同年8月24日,首批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乌邦寺抵京,当晚运至南海子麋鹿苑,开始了麋鹿回归中国的历史。
第二批麋鹿运到了江苏大丰。谈起当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员丁玉华记忆深刻:1986年8月14日,39头麋鹿从英国出发,坐专机抵达中国,来到大丰。
丁玉华说,此前进行了漫长的选址调研,最终,江苏大丰一块滨海湿地,与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麋鹿生活环境高度吻合而入选。“大丰附近曾出土12处麋鹿化石,证明这里曾有野生麋鹿生活;加上靠近海岸,土地一直向海延伸,面积不断增大。”引进麋鹿到大丰,最终目的是想在麋鹿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
“从1985年冬天我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丁玉华回忆,包括种植牧草、建围栏、挖河道引水……次年夏天,39头麋鹿在上海运下飞机,“乘8辆大卡车,次日下午到达保护区”。
保护麋鹿的核心是保护湿地。麋鹿回到其祖先生活的地方,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第一关,是如何才能为它们安置合适的家。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郭耕介绍,麋鹿在中国物种重引入成功,与湿地的人工修复有不少关系。
郭耕讲了一个故事:1995年后,永定河断流,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湿地最后只剩下太阳湖、月亮湾、饮鹿池3个,总面积10余亩。麋鹿的饮水、觅食都面临危机。“有时候,好几头口渴的麋鹿不得不挤在快要断流的小河边饮水,几乎就是在死亡线上挣扎”。
2007年,麋鹿苑启动湿地恢复工程。保护区内修建了1000米长的引水管,将大兴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引入苑内,同时安装喷灌设施,保证对麋鹿食用植物的灌溉。郭耕介绍,现在的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湿地恢复很好,有众多的游禽、涉禽等鸟类在此自然生息。
“近10年,南海子麋鹿苑在麋鹿保护方面取得的发展令人惊叹,在麋鹿种群数量、保护区现代化程度和人员组成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已超越了英国乌邦寺。”11月15日,英国贝德福特十五世公爵在南海子麋鹿苑轻抚着一头幼鹿,这样感叹。
麋鹿在中国产子成活获得突破
解决了吃喝问题,下一步就是能否繁殖。丁玉华研究员昨日回忆了江苏大丰麋鹿繁殖的幕后故事。
1987年2月,有一头母鹿怀孕。“大家都很紧张,因为之前有母鹿产下死胎。如果产子不能成活,麋鹿回归就失去了意义。”他回忆,保护区工作人员进入24小时待命状态,当时他自己就睡在室外棚子里,一有情况,就立即去处理。
“我记得是当年4月3日,这头母鹿突然离开鹿群,来回奔跑,最后找到一个近1米高的草垛后停下。”丁玉华顿时明白:母鹿要生产了。他不敢靠近,在60米外用望远镜观察,“1分钟记录一次,想要留下资料。”10多分钟后,小鹿跌跌撞撞站了起来,走了两步,掉进旁边一个水槽。“我立马从3米多高的墙上跳下去,把它抱了起来,擦干,然后赶紧离开。”这头小鹿,成为当时大丰的首个“麋鹿2代”。
丁玉华说,大家一下子被鼓舞了,又生怕小鹿出岔子,24小时观察记录。“我们人手不够,附近林场的都来帮忙。”此后,又有小鹿陆续出生。
从1986年到1988年,大丰麋鹿保护主要是“引种扩群”。随后,进行10年的“半散养、行为再造”;然后进入放归自然阶段。
1998年11月5日,经过反复论证,大丰保护区的首批共8头麋鹿被放归自然。2000年,一头小麋鹿在野外出生。“这时候还不算完全意义上的野生,因为它的母亲是在围栏中怀孕的。”2年后,大丰的第一头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麋鹿诞生。
到今天,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麋鹿已繁殖到第5代,计265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