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酒店“弃星”成潮耐人寻味

15.10.2014  10:00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以往都是大批新建高端酒店积极申报五星级酒店评定,如今这一切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在“八项规定”出台后,高星级酒店生意一落千丈,不少酒店不愿再强调自己是“五星级”,而当北京市政府采购的会议定点场所不再纳入五星级酒店后,更多五星级酒店考虑到客源或成本问题,而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主动摘掉“五星级”招牌。在新建酒店中,大量酒店都选择放弃评定五星级。

  从之前高星级“一票难求”,到如今的“弃星”成潮,酒店业的转变耐人寻味。

  “八项规定”出台后,由于政府订单减少,高星级酒店生意大跌,导致纷纷“弃星”,这说明当前整治奢靡之风的效果显著,值得肯定。酒店只是政府采购的一部分,汽车、电子产品等政府采购所涉其他行业,想必也将面临类似冲击。这也意味着,前些年屡见不鲜的“豪华采购”、“天价采购”必将减少,乃至遁形。

  同时,这也反证出,“八项规定”出台前,公款消费是五星级酒店等高端消费场所的重要收入来源。虽然五星级酒店的价格让许多普通客户望而却步,但对于“不差钱”的公款消费客人,高大上的高端消费场所显然是受他们欢迎的。

  如今,酒店因政府采购限制,纷纷摘掉“五星级”招牌,说明公款消费仍然是决定星级酒店经营转向的关键要素。

  酒店业作为高度竞争的行业,受政府采购影响程度如此之高,足以折射出市场存在不正常。一者,说明过去高星级酒店繁荣的景象存在泡沫,并非由良性的市场需求支撑起来。二者,说明政府采购等公款消费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非公消费,可见“三公”消费金额之高、影响之大。事实上,《人民日报》报道,从财政部获悉:2013年,全国政府采购金额为16381.1亿元,虽然实际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相比节约了资金1887亿元,但仍同比增长17.2%。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无论是“申星”,还是“弃星”,对酒店经营方向调整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健康、真实的市场需求,而不是问题丛生的公款消费。

  当然,酒店从业者作出经营方向转变,是基于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申星”是,“弃星”也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要获得更多生意,以前是“五星级”好,现在则是“无星级”占优。对市场的这种“趋炎附势”转变,没必要作道德评判。

  需要指出的是,星级酒店“弃星”成潮,作为一个市场标本,说明约束政府采购和压缩“三公”消费仍然是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才能挤掉不正常的需求和泡沫,促使相关行业健康发展,才能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柯锐)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