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刻不容缓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改革方案》有哪些现实意义?提出了哪些重要举措?如何贯彻落实?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解决“量大质不优”等难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珂表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尽管我国的产业工人队伍数量庞大,但客观上存在‘量大质不优’的总体特点和结构性矛盾。‘技工荒’特别是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远不能支撑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的需要。”
“此外,我国高技能人才还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一是产业分布不均衡,传统机械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二是国企民企分布不均衡,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三是年龄分布不均衡,四成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平均年龄超过46岁,青年高素质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技术工人队伍面临年龄断档、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李珂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还存在技能形成缺乏顶层设计,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等难题。《改革方案》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张车伟表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影响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为此,《改革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了25条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涉及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亮点之一就是把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李珂表示,比如《改革方案》提出,要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探索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这就为产业工人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充分保障了产业工人的源头参与”。
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是改革重点所在。《改革方案》提出,要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创新协同培育模式,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原单位必要的培养补偿费用;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这些举措非常有利于打造高技能人才品牌,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舆论导向。”李珂说。
贯彻落实是关键
《改革方案》专门就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提出6项举措:一是加强有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法治保障;二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三是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四是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五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政策研究;六是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李珂表示,这些改革举措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综合施策,形成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
“《改革方案》区分了政府和其他市场主体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加大对投入的绩效考核,这有利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行、职工受益的资源保障机制;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则着眼于维护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在社会氛围营造方面,加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舆论引导,可以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风尚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格局,让那些乐于传承肯于钻研的大师技师真正成为年轻人乐于学习的榜样,从而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李珂说。
张车伟说:“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保障就业机会公平,对于《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落实产业工人参与分配决定的权利。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做好跨地区、行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作者:任欢 梁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