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透明指数:北大清华人大未进前十/图

12.03.2015  17:2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今日发布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2014),首次对国内著名高校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估,对象涵盖了教育部直属、“211”和“985”共115所高校。令人意外的是评估结果:清华、北大、人大等传统顶尖院校未排进前十;而地方大学则呈现异军突起之势。(3月11日人民网)

  透明度指数报告发布的目的,是促进高校信息的公开透明及其规范,但在报道中,以意外的语气谈到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未排进前十,看似是新闻点,其实暗含着社会上对于这类传统“名校”的神化、对普通地方大学的歧视,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

  高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由于历史沉淀、学习氛围、师资等原因,清华、北大等传统意义上的“名校”,在这些方面的确比其他院校做得好。但学术上的优秀并不等于各方面的优秀,学校信息的透明度和学术研究的突出并没有很紧密的联系,认为高校“一好全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社会希望一所高校能够全面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几所“名校”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对于全国其他2000多所高等院校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参加高考的考生资质不同,所读的学校在教育和科研水平上也有一定差异,但学生能够获得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应当是平等的。社会对一些学校的偏爱,不仅会让“次等”学校的师生无法享受和“名校”同等的资源和机会,更会在其心理上留下被歧视的阴影,一些高校师生自嘲身在“野鸡大学”正是这一现象的直接表现。

  不管是对所谓的“名校”还是“普通院校”,社会都应抱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教育公平除了资源、机会的公平,更应该是没有歧视和神化的看待。(肖淑娟)

(见习编辑:陈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