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替课族”,替与被替都不该

19.05.2016  20:52

   刘晓丽

   如今,部分高校兴起“替课族”,替人喊个“”、上次课或跑次操就能获得十几或二十几元报酬,替人考试则可获得数十或百元报酬。有学生瞄准商机,把课外兼职转移到课堂上,部分高校不得不使用指纹点到、拍照点到、发红包点到、甚至开发点名APP等措施来治理逃课乱象。

   学生找人替课的理由有千百种,而替人上课的原因大多是可以赚钱。这看似各取所需的校园交易却潜藏着这两类学生价值取向偏离的隐患。

   学生们经过十余年苦读才能获得继续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本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与课业相关的学习、实践和科研中,然而常常有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大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们嫌课程枯燥,一进大学就开始忙兼职、忙打工、忙实习、忙交朋友、忙拓展社会关系,忙到要雇人代替上课。这些舍本逐末的行为其实是在浪费教育资源与学习机会。试想,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合理的人生规划,急于踏入社会的他们未来用什么撑起梦想?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群将替人上课作为生财之道的学生,一些“勤奋”的“替课族”据说每月可赚数百上千元。笔者看来,与利用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创造性地获取劳动报酬相比,这种赚钱方式着实是一种短视行为,不仅为自己打上了不诚信的烙印,如认识不到其严重性而形成惯性思维,未来或触犯法律而不自知。

   据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条款,代替他人或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处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日前,杭州4名大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有偿替他人参加高自考而被追究刑责的新闻值得“替课族”们警醒。

   诚然,学生逃课也与高校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吸引力不够有一定关系。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它变得更好的过程中,大学生更该坚守的是刻苦的学习习惯,更该追寻的是不竭的创新精神,更该坚持的是为人处世的诚信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