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竞争别成“砸钱抢人”
然玉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只认钱不认情的流动让许多高校头疼。近日,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教育厅领导和来自75所部属高校的分管校长参加研讨。部分高校呼吁,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有大学校长吐槽道,“不少学校为了挖人,开出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之间暗潮涌动的人才争夺战,时至今日已然是撕破脸面、不管不顾的架势。或许,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名学者、名教授顺势跳槽,轻轻松松就获取了超额的物质回报;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教师却无缘分享这场盛宴,反倒不得不忍受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失落感。在这轮人才与利益再分配的大潮中,非理性的“经济强刺激”所衍生的一系列并发症,注定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按照通常理解,为挖人才不惜血本一掷千金似乎值得激赏,然而现实中的大学挖人大战却是另一回事。其荒唐之处,一则体现在疯狂的“报价”上,动辄开出百万年薪、送房配经费,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市场定价标准;再者,表现为选人、挖人时的盲目性,也即仅仅看重被挖者的名声、头衔,而少有严谨而系统的能力筛选与再评定的程序——这与其说是一个发现人才、争夺人才的过程,不若视之为是围绕有限“成熟师资”的零和竞争。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回报乃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具体兑现。可问题在于,这一轮硝烟弥漫的大学教师争夺战,仅仅只是促成了极少数顶端名师收入的跨量级暴涨,却并没有转化为全行业待遇的普遍改善。这种“赢者通吃”的局面,导致了经费、资源等的高度集聚,而这必然意味着原本属于年轻教师的给养与空间将被极大压缩。当各大高校千方百计地招揽一部分人才,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抑制另一部分人才,这无疑很是讽刺。
砸钱抢人的游戏,玩到最后必然是有钱的名校得到更多的名师。这几乎等同于优质师资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等同于地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再次被人为加剧。这种“损人利己”的人才竞争策略,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可谓贻害重重。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