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马池桥打补丁服役2年 20万居民心惊胆战(图)
图为:马池桥底用钢板打上了“补丁”。(记者 成熔兴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成熔兴
武汉市东西湖马池桥,2012年7月被认定为病桥,至今仍是周边超过20万居民的出行必经之路。
近日当地居民向本报反映,过去2年间曾多次传出消息,或称要大修,或称要拆除,但一直没有动静,“一座病桥走得人心惊胆战。”
探访
繁忙大桥打“补丁”服役
马池桥位于东西湖金银潭大道,始建于1997年,桥长486.5米、宽15米,双向4车道,自东而西横跨机场高速。
昨日记者来到现场,马池桥两头仍竖着限高架,限高3米,限重15吨。桥面上不见大型货车、水泥车往来,也不见大型公交车,只有小轿车、麻木、微型公交和小型货车川流不息。记者站在桥头数了3分钟,过往车辆超过90辆,平均每2秒钟过一辆。非机动车、行人也从桥上经过。
在桥面上,记者发现几处纵向裂缝已被修补好。绕到桥下,桥梁“肚皮”上触目惊心:数十块横隔板的连接钢板全部锈蚀、变形,部分已经脱落,还有几处桥体用钢板焊接,像是打上了“补丁”。
影响
20万居民靠病桥出行
东西湖将军路一社区干部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机场高速修建后,将军路与东西湖“本土”割裂,为方便两边居民往来,修建了马池桥。近几年,马池桥西的环金银湖,桥东的将军路、常青花园经济发展迅速,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桥西居民要去地铁2号线,桥东居民要去吴家山,这是必经之路。”
2012年7月,武汉市城管委“体检”马池桥时,鉴定其为不合格状态(D级),属于病桥,需中修或大修,并限高、限重,减少大型车辆对桥体的损害。
此举导致大型公交车无法通行马池桥,居民出行困难。2013年,武汉市全面推广公交“微循环”,在马池桥周边引入中小型公交车。
家住丽水佳园的孙先生表示,逾20万居民仅靠几条微循环线路“摆渡”,并非长久之计。昨日记者在马池桥头看到,一到高峰时期,通过该桥的小型公交趟趟爆满,不少挤不上车的乘客,不得不“转投”麻木或黑的。
追问
病桥为何两年不修
更让居民担心的是,马池桥毕竟是座病桥,即便限行,也无法改善桥体健康,“行走其上,人身安全堪忧。”
2012年马池桥被鉴定为“病桥”后,武汉市城管委就提出要进行大修,预计耗资过千万元。2013年1月,此举又被搁置。
据当时媒体报道,武汉市城建委表示,机场高速公路常青公交至马池段拟进行高架改造,其中改造方案之一,就是拆除马池桥,从常青花园到马池路的机场高速将变成不封闭的城市道路,马池路与常青花园实现地面互通。
为避免重复建设,市城管委因此暂停了马池桥的维修招标工作。
有知情人士介绍,上述施工方案将对机场路通行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机场高速的功能与意义非同一般。”在综合多方面考虑后,机场路、马池桥的改造被放在了机场第二高速公路通车之后,“所以才拖了两年。”
链接:
何为病桥
据武汉市城管委桥梁维修管理处人士介绍,桥梁状态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完好(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和危险(E)。根据2012年7月市桥梁处的检测报告,判定马池桥为D级,即不合格状态,“可以说是病得比较重,但还不是危桥,按照规定,如果是危桥就必须立即封闭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