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佳士得推日韩作品成交率虽高但“看不懂”

07.06.2015  16:21

  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作品《YR.CHILDHOOD》以1972万港币的成交价刷新其世界拍卖纪录。 小小供图

  近日,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在香港收官,本场94件拍品最终成交80件,成交率约为85%,总成交额约为5.95亿港元。以往该专场都以中国当代艺术为重头,但这次仅推出9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把压轴大戏的砝码加在了日韩艺术家身上,且后半场30余件全部为日本具体派的作品。佳士得对当代艺术的布局以及对“泛亚洲”概念的做法让业内人士产生质疑,不少内地艺术圈从业人员表示“看不懂”。尽管成交率还算不错,但不少为低估价成交,在资深藏家李苏桥看来,这场“试错”没有看到可持续的前景。

  佳士得重推泛亚洲概念

  继去年秋拍上日韩艺术家的出彩表现后,今春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日韩艺术家的作品明显增加,且交易的情况还算不错。而做到极致的无疑是这一次佳士得春拍,这种对“泛亚洲”概念的激进做法,主要表现在这一季当代艺术晚间拍卖的布局上,奈良美智、白发一雄、金焕基、李禹焕等均有多件作品上拍,日本具体派的30余件作品占据了夜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尽管整体数量再创新高,但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家的拍品数量反而有减无增,引发争议。

  至于夜场拍卖结构作出重大调整的原因,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国际董事张丁元称,“第一个目的是呈现亚洲艺术新鲜能量的同时展现其多元化;第二是借以抽象的主题与西方的收藏家架起一座桥梁,所以在这种策略下大胆地应用了这种方式”。

  日韩作品前景不被看好

  艺术市场专家王从卉曾经非常赞叹“泛亚洲”艺术的战略规划,“因为确实是依托香港艺术交易的亚洲枢纽之平台推动多元化的整体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进行对话的可能性”。然而,在她看来,“泛亚洲化”是把双刃剑,确实让更多藏家看到了不同地区的作品,但是由于太多的拍品全部打乱穿插,又缺乏明确的线索和逻辑,会让藏家在看展及阅读图录时感到无所适从。

  曾经常去香港佳士得拍卖现场的内地藏家在看到此次夜场的图录后,不少人表示提不起兴趣,艺术品经纪人武先生说,“作品完全看不懂,推出的艺术家基本不认识,如果长期是这般面貌,不会再关注他们的拍卖了”。

  资深藏家李苏桥觉得,这次佳士得的调整之举很正常,“可以理解为拍卖行在当代艺术板块迷失方向后的一种‘试错’,他们想尝试新的东西,刺激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但他不太看好日韩艺术家作品的前景,“在他们本土,这些作品的市场很小,消化艺术品的能力很弱,目前主要是中国人在买”。从这一季的“试错”中,没有显示出日韩艺术板块的可持续性。

  中国当代艺术渐陷困局

  与日韩作品相对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渐趋边缘。让人尴尬的是,仅9件上拍的作品还流拍了4件。唯一的亮点是:青年艺术家刘韡的作品《N5-1》以436万港元成交的同时,刷新其个人成交纪录。

  自2012年中国当代艺术在香港苏富比秋

  拍上遭遇滑铁卢之后,老牌当代大腕的作品不再是市场的宠儿,目前的市场基本看不到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的作品了。在之后的几年中,香港拍卖市场也进行了多轮尝试,如对影像、装置等媒材作品的关注,甚至大胆推出年轻艺术

  家板块,但所有的试验均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据业内人士分析,“因为具有艺术史价值的顶级作品已被美术馆或大藏家收藏,不会轻易释出作品刺激市场,而中、低端作品又不被藏家买账,在市场的低谷期,这种困局还会继续存在”。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