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成功繁育出后代
新华社武汉5月25日电(记者黄艳)在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小江豚的第一次出水呼吸,标志着我国人工豢养环境下江豚繁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我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成功分娩出后代,也是世界上首例网箱豢养江豚成功繁育出后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豚研究专家王克雄博士表示,网箱豢养江豚成功分娩,为我国在更大自然水域推广江豚迁地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据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张振华介绍,这只小江豚是一只名叫“鹅鹅”的雌性江豚于5月22日分娩的。
在2008年天鹅洲保护区遭受严重冰冻灾害后,“鹅鹅”被救护到保护区,引入网箱进行伤势恢复,并一直生活在网箱内。随着网箱豢养江豚的性成熟,“鹅鹅”分别在2013年、2014年都出现了怀孕征兆,但由于豢养环境和技术等方面原因,都没有繁殖成功。
2015年5月11日,科研人员通过血清孕酮监测,发现“鹅鹅”再次怀孕。为突破人工豢养环境下江豚繁育这一难题,保护区管理处迅速制定并启动了网箱江豚生产繁育方案。通过改善江豚饵料鱼结构和质量来加强孕期营养,在网箱水域安装全覆盖监控设备,24小时实时进行监控,特别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夏季网箱的水体温度,确保“鹅鹅”在2015年夏季成功度过了妊娠的高危险期。
根据推测的预产期,今年5月初,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就入驻保护区进行全程指导,直至小江豚顺利诞生。
目前,小江豚身体状态良好,第一次出水呼吸后,经工作人员目测体长为65至70厘米,性别暂时无法确定。在出生后5小时,观测到了第一次水面哺乳行为。
由于新生小豚方向感还比较差,声呐能力还不发达,“鹅鹅”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抚幼行为,用身体护住小江豚防止幼豚撞到网壁,还经常用背部驮着小豚出水呼吸,处处体现着江豚妈妈对小江豚浓浓的母爱。
根据科研人员介绍,目前幼豚已顺利经过三个重要阶段,一是顺利出生,出水呼吸;二是建立母幼关系,母豚母性非常强烈,抚幼行为明显;三是母豚已经成功哺乳,幼豚体力得到了补充。
保护区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目前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察,观察幼豚和母豚行为和关系,同时加强母豚产后营养恢复,每两个小时投喂一次饵料。
据研究人员介绍,后期幼豚还要经历几个关键阶段:一是1周左右发生生理性蜕皮,对水质和水体要求非常高;二是3个月后幼豚开始对小鱼产生兴趣,可能开始捕捉玩耍小鱼;三是6个月后完全断奶,自主进行捕食。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一种淡水水生哺乳动物,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与否的重要指示物种。随着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种群数量不足1000头,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