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10余年制作近百只风筝 72岁爹爹成“风筝控”
在很多人看来,春天才是放风筝的季节。眼下虽是夏季,几乎每天清晨,在随州神农公园都会出现一个放风筝老人的身影。这位老人叫陈林,今年72岁。在退休10余年时间里,陈林老人做了近百只各种各样形状和图案的风筝,其中最抓人眼球的要数他花费数月时间制作的1000米长的“蜈蚣风筝”,每天放风筝3个多小时。
老人爱上放风筝是被孙子“逼”的
23日清晨,记者在神农公园看到了正在放风筝的陈林老人,只见他手持绞线盘,拉着一只长长的“脸谱风筝”,老人周围围满了观众。老人告诉记者,他祖籍随州环潭,退休前是原随州铁树集团的员工。“我放风筝完全是一次偶然,可以说是被小孙子‘逼’出来的。”陈林告诉记者,那还是在10多年前,一次他带着四岁的小孙子到公园玩,小孙子直嚷着想放风筝。他便把孙子带到一家卖风筝的小摊,挑选了一只孙子最喜欢的“燕子”风筝,可才放了两次,风筝的“翅膀”就折断了。无奈之下,他又给小孙子重新买了一只风筝,可不管怎么放风筝都飞不上天。见小孙子不高兴,陈林决定自己动手来给小孙子扎风筝。
回去后没过多久,陈林自己买回纸、笔、线、竹等材料,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给孙子制作出了一只小小的“飞机”风筝。“虽然做工没有专业艺人的产品那么精细,但是小孙子特别高兴,遇到小伙伴就向他们夸耀‘我爷爷会造飞机了!’”陈林说,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迷恋上风筝,一做起来就废寝忘食,甚至熬夜赶工。
制作近百只风筝最长达1000米
“做风筝看起来容易,其实真正制作起来有很多诀窍,我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摸索才掌握了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技巧。”陈林说,自从迷上了做风筝,他的空闲时间几乎全耗在了风筝上,退休十余年间做了近百个风筝,最特别的要数一个1000米长的“蜈蚣风筝”。
陈林告诉记者,这个“蜈蚣风筝”由900余个筝片组成,需要1800余个横竖薄薄的竹篾当支架,耗费了好几个月才完成。“每个筝片支架的长短、大小和厚薄必须一致,刮竹篾签要用剃须刀片或削笔刀轻轻地刮,刮时用力要均匀,有时一不小心,刀片就刮破了手指,鲜血直流,将这只‘蜈蚣’风筝的所有竹篾架刮完后,我的所有手指头上都伤痕累累。”陈林说。
在制作风筝时,陈林通常是在吸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大胆创新。除了“蜈蚣风筝”,他还先后制作出了“脸谱风筝”、“鲨鱼风筝”、“蝙蝠风筝”等许多形态各异、新颖别致、富有个性的风筝。“做风筝既是体力活,又是个脑力活,比如在制作京剧脸谱风筝时,有半个月时间我吃不香睡不着,每天苦思冥想着想创意,后来一想,京剧是国宝,如果能将京剧中的人物脸谱画在风筝上该有多特别。”陈林回忆,打定主意后,他就动手开始扎风筝,可是如果要将人物脸谱用彩笔一笔笔绘制在筝片上,不仅速度慢、费力,效果也不理想。后来,陈林灵机一动,将一个个脸谱绘制后刻成版,分三次涂喷在筝片上,结果试验成功了。“试验成功后我高兴了好几天,一下‘印刷’了四百个‘脸谱’筝片,连在一起制成了400米长的‘脸谱风筝’。”陈林说。
只要掌握技巧 放起风筝就不难
“做风筝有诀窍,要把几百米、上千米的风筝放起来再收回来也相当不容易。”陈林说,在很多人看来,春天才是放风筝的季节,可在他看来,只要掌握了技巧,一年四季都可以放风筝,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吃完年饭,突然兴致来了一个人到公园放起了风筝。
陈林说,在不同的天气,他放的风筝也不一样,每天放风筝前他总要先看旗帜或炊烟等飘浮的方向,或拾起枯草、小纸片向空中抛去,判断和测出风的方向和强弱程度,然后确定该放哪种风筝。
有一次由于风太大,风筝在空中被刮断了线,陈林老人跟着风筝骑着自行车从公园追了四、五公里。“从神农公园一直追到市一中附近,200多米长的风筝一半落在了河里,幸好当时河水不深,跳进河里才把风筝都拿起来。”陈林说,只要风力适足,他放风筝不需要请人帮忙,自己握着风筝的提线,逆风向前边跑边看并注意风筝飞升的状况,直到感觉风劲够,风筝向上爬升时,再停下来,慢慢放线。当风力不继时,快速向后收线,给予人工的加风,如感觉风筝线有拉力时,就要把握时机放线,若风筝有下降的趋势,有时尚须迅速收回一部份风筝线,直到风筝能在天空挺住不坠,让风筝稳稳地“长”在天上。
除了刮大风、下雨等特殊情况,陈林几乎天天到神农公园放风筝供人们观赏,他还专门制作出可以发光的“夜风筝”供大家观赏。如今,虽然上了年纪,但陈林精神矍铄,踌躇满志,每天放风筝3小时。“有机会我的风筝将飞出随州,在国家级举办的盛会上放飞!”陈林自信的说。楚天快报讯 本报记者黄赛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