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里的婺源古镇不仅只在江西有

13.07.2017  16:27

总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情有独钟,如婺源、宏村的徽派古民居,闽西一带的客家土楼,北京的四合院,土家族的吊脚楼……它们凝聚着先民的勤劳与智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岁月留存下来的珍贵的艺术宝藏。当我踏入大余湾,眼前一栋栋百年历史古宅那样眼熟,仿佛走进复刻版的婺源。这个周末你要不要去逛逛?

每周三与你分享周末游玩攻略,让周末值得期待

在徽派古地寻找明清旧梦

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当地这一民谣形象概括了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独有的特色。

大余湾位于武汉黄陂区西北一隅,隶属闻名遐迩的木兰风景区,距武汉市区约40公里,依山傍水,宁静如画。只见一栋栋明清古宅横卧山底、连环而建,一律石砖黑瓦、雕檐画栋,一条条青石板路蜿蜒其间,乍一看,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疑是到了江西婺源。

细看族谱,这儿果真和婺源有些渊源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一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木兰山附近。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主要是清嘉庆年间)石砌宅子数十幢,将皖南的徽派建筑艺术带到了这里,故有“迁徙的婺源”之称。

古村整体布局奇特:村前以溪壑为堑壕,村后以山寨为屏障,村中有百子堂(大屋)、德济、源丰三座花园镶嵌,外御贼寇,内享安居。流水穿村过,小溪横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石磨、古井、油漆斑驳的木亭散布其间,偶见残缺的木石雕刻和画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见旧时精美模样。

青瓦飞檐下的慢时光

小桥流水、飞檐翘角、鸡鸣狗吠、锅巴米粥......600多年的历史在此留下了大批明清民居和参天大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田园风光,让生活在此的人们普遍长寿。

走进大余湾,现代都市的喧嚣浮躁被置诸脑后,剩下的,是对能在水墨画般乡村里闲适定居的羡慕与神往。

大余湾村寨后面群山连绵,乃是木兰山余脉,不远处,滠水河似一条银色的飘带,环绕山岗缓缓流淌。山势不高,一路攀爬,偶遇一片蓝天白云下的心湖。待到山顶,眺望山下,大余湾的全貌一览无遗,静卧在这青山绿水间,气定神闲。

现在,在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大余湾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经济,历史文化博览、古建筑观展、电影摄制城、农家休闲为老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们开起了农家饭庄,年轻人在家门口的旅游区找到了工作,就连农闲时自娱自乐的皮影戏、踩龙船、唱戏台、斗鸡也成为每年正月赶庙会吸引大批游客的重头戏。

徽派老宅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石墙到顶”是基本特色,屋外墙全用规整的条石砌成,相较于此,内墙则用很多夯土筑成。居屋采用三合院形制,由三间正房、两间厢房和天井组成。

因此,“一正两厢房,四水落丹池”的建筑风格是留存至今的精品。

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百子堂,又如建于晚清的刘二婆故居等,都是大余湾古民居中极具魅力的建筑。

大余湾的古建筑并没有一味追求坐北朝南的传统格局,比如出过小儿科“神医”余家炳的真诚药局就是坐西朝东,喻示着主人“紫气东来,万事如意”的祈盼。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只见一栋栋古宅石墙黑瓦,硬山顶,飞琉瓦,鸟兽檐,门楼巍巍,天井回廊,厅堂厢房,木雕槅扇,工艺精湛,无一不是徽派建筑风格,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如颇具特色的“滴水线石墙”,石墙上打凿用于引流雨水的线条就与传统的垂直线不一样,而是呈一定的斜度。

雨水从房檐上落下来,会顺着打凿的斜线流到地面,这样不但避免了雨水渗透到宅内,还美观古朴,别具一格。

此外,一栋栋古民居外墙上的近千幅手绘壁画,就借鉴了鄂中民居屋檐画的特点。有的门楼上半部不足5平方米的狭小立面内,居然容纳了24幅色彩斑斓相对独立的壁画,令人啧啧称奇。

双泉传说

大余湾所属双泉村的名字,源于一段传说。传说唐朝一高僧云游木兰山后,经木兰川,来到大余湾背后一座山头,环顾四周,但见群山环抱,茂林修竹,山花烂漫,山下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不禁感叹:此乃风水宝地,若建一座庙宇,定香火旺盛。遂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然不胜惋惜:“可惜,如此胜景,但缺甘泉。”无意间双足跺地,竟然有两眼泉水翻卷,清澈甘冽。此后,高僧四处化缘,终于在山上建成双泉寺。该寺虽在“文革”中不幸被毁,但双泉村的名字却依然保留下来了。考古工作者还曾在这里发掘出一缸窑藏钱币300多斤,从唐开元到清乾隆的钱币都有。

风水特色

大余湾四通八达的二十余条巷子呈现出“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的风水格局,从中可见大余湾先民在村落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耕读文化下的进士名流之村

乡贤故里

大余湾先祖为避元末兵难而先迁居武昌,后再迁木兰山系南麓。最初时,余氏先祖带来了不少书籍,传到“文革”时仍有28箱。据说内存岳飞手稿、郑板桥真迹,可惜这些书籍史料毁于“文革”,但大余湾盛行读书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大余湾先民认定古代琴师俞伯牙为余姓祖先,并传岳飞的世系曾到此隐居,故有“俞伯牙先祖发祥地,岳鹏举后昆遁隐村”的说法。几百年来,该村历代“学而优则仕”者众多。涌现出的进学、中举、点翰林的学人雅士,在家谱中记载甚详。

家族发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明清时,村里诞生过100多位秀才进士。在近现代,则演绎出名流一百多,“一门四博士”,“父子四留洋”的佳话。

如余传斌是我国棉花专家,余传典是我国铁路专家,余家菊生前曾任“台湾省政府”国策顾问、青年党主席、“国大”主席团主席等职。这里可谓是世代均有人才出,堪称黄陂区著名侨乡和台乡。

穿行在古村内:黑瓦石墙,飞檐翘首,木雕花床时光仿佛倒流数百年;对联红、龙灯散、彩旗舞---乡土气息传统氛围依旧;品香茗、背古训、聊神话---见证靠“依官继世十三代,忠厚传家五百年”古训生存的大余湾人,这个一直把文化奉为至高的村落,先后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耕读传家

虽说大余湾现已声名渐起,村民们依旧过着质朴平静的生活,老人闲坐在屋门口聊天,小孩子在巷子里自由玩耍。遇到进村参观的游客,他们会热心地为你指点路线,任凭游人自由地穿行在村中。

在大余湾村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里,人们信奉“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生活理念。村民除了基本的农业劳作外,还广植花木,美化庭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谱写和吟唱着一首悠远舒缓的桃园之曲。

如今,这里的男女老幼,无论从工从农,从军从商,大都能背颂一些唐诗宋词,至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木兰辞》和“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满江红》,则更为普及。

该村还有一种“晒书”的习俗。所谓“晒书”,就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各家各户将自己家里私藏的古老典籍、字画和书信拿出来晒,防其霉变。这是最泛书香的日子。据长辈们说,他们所晒的作品中,有不少岳飞的手迹书信。因为岳飞当年曾长期在这一带策马扬鞭,其书信手令等数量颇多,几乎每家都有珍藏。

无论这些传说是否属实,都表达了大余湾人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讲求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

十汉四窑匠

大余湾得木兰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当地民间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尤以窑匠居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如今,这里制陶业仍十分发达,远近百余里还有很多人家保持着用木兰“川里货”的习惯。

【大余湾周末游小贴士】

著名景点:有余亭、百子堂、有余老街、真诚药局

附近景点:木兰山、木兰天池、花海乐园

建议游玩时间:08:00—17:00

出行路线:

1.自驾:先抵达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向北进入黄陂区,去大余湾与去木兰山是同一条路线。

如走南线,从汉口竹叶山岱黄高速到黄陂转盘处,往木兰山大余湾方向直行约10公里至研子镇,在研子岗镇就要东拐了,沿右侧大余湾旅游景区路牌行驶,从木兰山川下游进入,不必翻山坡,但要经天然堤涉过滠水河。

如走北线,从长岭镇东拐,有一条南向岔道可翻山入川(可惜还未安装指路标牌),翻山时有几个盘山弯道还是要格外小心。周围有木兰八景等多个4A级景区。

2.背包:从汉口火车站乘坐292路公交车直接坐到终点站:钓台道新客运中心(约1小时路程)。下车后,旁边就是黄陂汽车客运中心。到站内买黄陂—梳店的车票。这趟车会途径大余湾门口,跟司机说一声在大余湾门口下车(路程约半小时)。下车后就可以看见大余湾的售票处了。

风味饮食:当地有农家饭庄,可在乡民家中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如香椿炒鸡蛋、萝卜干煨排骨汤、白菜薹炒豆丝、锅巴米汤稀饭等。

★需注意的是:大余湾附近没什么地方可以住宿,下午最晚一班回城车到达大余湾大概在2点45分左右,因此,大家需要自己掌握好游玩时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