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梁子湖上“种童话”
记者:肖珊
25年前,在孤岛上花8000块钱买下一间小渔屋,于丹教授带着学生从临时搭的帐篷挪进屋,终于有了落脚地;这是梁子湖国家野外生态站的雏形。
随后,一年年,一步步,“梁子湖模式”走出湖北,走向全国,享誉全球。
“真清甜!”5月22日,校党委书记韩进、常务副校长冯友梅上岛看望于丹,掬水直饮后赞叹。梁子湖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卫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随同调研。
600多个大大小小的实验池里,种着于丹师生从梁子湖和全国各地采集的水草种苗。微风吹拂,透过清澈的水面,嫩绿的水草轻轻摇曳,好似一片片水下森林。经过培育筛选后,它们将被种进梁子湖。
此外,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梁子岛站内实验楼里配套了各种精密仪器,千个水族箱及一整套水生植物实验系统。
于丹每年会带着学生到全国各地寻找新的水生植物。25年来,他们共收集各类水生植物标本25万余份,拥有全国90%以上的水生植物标本,馆藏水生植物全国第一。
碧波万顷、水波粼粼的梁子湖非一日之功,毁起来却在旦夕之间。师生最担忧的是洪涝。他们与洪水搏斗过三次:1998年特大洪水、2010年洪水再袭、2016年洪涝……每次在梁子湖状态最佳时遭遇天灾,只能从头再来。
去年的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给观测站造成重创,如今仍在灾后重建中。初夏已至,又到了于丹最忧心的时候,一下雨他就紧张。好比水底插秧,他们潜入水底用手刨坑,将水草苗一株株种下,伺弄苗儿快快长大,而一场大水则可能将一切水洗。为了帮助观测站改进科研条件,湖北省发改委、鄂州市和武汉大学共同筹资1千万元,立项建设水质监测与净化楼。
韩进对于丹的乐观和干劲表示钦佩,叮嘱他注意身体。于丹乐呵呵地说,“这群孩子陪着我,总是抢着干活。”学生却说,危险的环境下,于丹总是拦着学生,自己一个人上前。去年夏天水淹梁子湖,实验楼的积水2米深,于丹每天自己划船进楼,有次撞到门墙晕倒在船上。
梁子湖的水草,福泽了全国多处湖泊。浙江台州的水源地长潭湖连年为蓝藻水华所苦,从梁子湖连夜运去几万斤水草,一治而愈,观测站分文未取。眼下,于丹团队正在洱海和白洋淀“治水”,推广梁子湖这一水生态保护的示范模式,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不搞副业,潜心科研,痴迷种草,安心当一名“湖泊医生”……韩进和于丹聊得高兴。在一块实验池里,水清澈见底,水草随着水波荡漾,韩进抽出一根水草,竟有几米长。水草能够吸收、降解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这些细长的水草,是治水的功臣。
韩进说,梁子湖的水质要继续恢复,让“中华桃花水母”再次回来。由我校高尚荫院士发现并命名的这一美丽水母,是湖泊水质的吉兆,也是科研精神的写照。
岛上随处可见水灾后的痕迹。一人多高的枇杷树耷拉在路边,黑黢黢的没有生命迹象,往年这时枇杷挂满枝头;宿舍楼被洪水破坏,师生至今住在工人的工棚里,学校对工棚进行了修缮;实验楼被大水漫灌,仪器和标本损坏严重。
但岛上也是生机勃勃的。学生们戴着草帽,在实验池里栽培水草;一长畦豆角苗和黄瓜苗,将为师生提供盛夏的蔬菜;鸭子和鹅在荷塘边信步;路边杂草中的牵牛和月季正是花季。
静静的梁子岛,像一座童话中的小岛。于丹和他的学生们,就像“种童话”的人。他们在苍茫的山水间,年复一年地种水草,种出一个水草王国。
>>> 梁子湖生态站简介
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坐落在鄂州梁子岛上,成立于1992年。
2005年,生态站获批国家首批野外站,成为首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国字号”观测站。
2009年,财政部、环保部联合开展全国首次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梁子湖为8个试点湖泊之一。湖北率先实施的湖泊治理“一湖一策”,上升为国家湖泊治理方针。
2009年,生态站在建国60年首次全国野外工作大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于丹被评为先进个人。2014年,生态站获得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
25年来,生态站先后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点、国家生态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梁子岛上已走出了20多名博士,其中6名晋升为教授,15名晋升为副教授,团队先后承接过几十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摄影:肖珊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