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少了 增收致富的路子多了——鄂西山区农村春节见闻
新华社武汉2月9日电(记者谭元斌)这个春节,在鄂西山区一些农村,留传了几十年的放鞭炮习俗“淡”了,群众竞相脱贫的气氛“浓”了。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虽然生活并不富裕,这里的老百姓讲究却不少,尤其酷爱放鞭炮,吃团圆饭、迎新年、拜年都少不了炸上一番,“鞭炮越响,心里越爽”。
久而久之,乡邻之间形成了一股盲目攀比之风,哪怕赊账,哪怕少给孩子买零食,也要整回来一堆鞭炮闹腾闹腾,乐此不彼。
巴东县水布垭镇八斗坪村的一些村民说,以往每年春节花在鞭炮上的钱,少则五六百元,多则一两千元,“其实都没钱,这么大笔开支出去,不心疼是假的。只不过大家都放鞭炮,不跟着来显得很没面子。”
据村民们介绍,十多年前,大家放的鞭炮都很小,单价一两元钱就能买到。那时候,震天雷、烟花几乎见不到,几角钱一个的爆竹是奢侈品。后来,震天雷和烟花出现了,单价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而且个头变得越来越大,响声传得越来越远。
近几年,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一些条件稍微好点儿的家庭,迎新年的时候要放好几个烟花,谁家烟花放得多,甚至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引发全村轰动。
这股“割肉摆花架子”的奢靡之风让村民们普遍感到疲惫和厌倦。这个春节,“受尽折磨”的村民,终于不约而同地向它“开战”了。大家相互约定,从今往后过春节再也不买鞭炮。
今年除夕夜,在巴东县水布垭镇,仅能听到零零星星的鞭炮声。新春零时迎新年,燃放烟花的数量也较往年大为减少。正月初一拜年,亲友往来之间更是直接进门,客人轻松,主人愉快。
鞭炮声少了,乡邻间争强斗狠的风气淡了,而增收致富的思路却多了起来。水布垭镇景家坪村的一些村民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发展辣椒种植,“成熟后有公司过来收购,最低1块钱一斤。种个两三亩地,挣个两万元不成问题。虽然挣不了大钱,但是日子过得踏实。”
巴东县野三关镇凉伞坡村村民郑女士则把目光对准了“互联网+”。为了给农民增收致富“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巴东县打造了农村信息赶集活动,从去年7月开始,按月轮流在各乡镇举行。
2月2日,巴东县第八届农村信息赶集活动在信陵镇举行,郑女士冒着严寒驱车前往参加,靠着卖手电筒,半天时间赚了两千多元。
3月3日,巴东县第九届农村信息赶集活动将在水布垭镇举行,更近更方便,郑女士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了。她说:“信息赶集上人多,东西好卖。看大家参加信息赶集的热情度这么高,我很想试试农村电商。”
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大家对于精准脱贫格外期待。为了把好精准识别关,春节前巴东县委发动全县干部进村召开了3800多场屋场院子会,向广大农民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并由他们决定谁是贫困户。
这激活了广大农民主动脱贫的强劲内生动力。“精准扶贫力度大,水电路的问题政府会解决,怎么富起来,还得自己努力。眼下每个人都急着通过发展一两门产业过上好日子。”水布垭镇景家坪村村民何顺爱说。
水布垭镇八斗坪村、景家坪村的村干部表示,从热衷炫富的“好面子”,到聚焦致富的“好里子”,体现的党风之变带来的民风之变,“这是春节期间最大的正能量。”(完)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