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棚改”让4万居民安居 工业老区迎来“小清新”面貌

26.11.2015  13:25

[摘要] 武汉市青山区棚户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矿棚户区。今年10月,李克强总理针对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批示说,棚改寄托着千万住房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

原棚户区居民现在居住的新房。

这些天,武汉阴雨连绵,而家住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康居小区的陈婆婆却很高兴。去年年底,她从棚户区住房搬进了政府修建的还建房里,陈婆婆再也不用担心家中每逢下雨就漏水了。和陈婆婆一样高兴的,还有万余户青山居民。这些居民已经告别了低矮简陋的棚户,搬进了青山区政府为他们修建的新居。

武汉市青山区棚户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矿棚户区。今年10月,李克强总理针对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批示说,棚改寄托着千万住房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2007年,青山区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正式启动,2012年,已有11142户居民搬进了新居;2014年9月,棚改二期启动,预计到2016年7月份,一、二期总共涉及4万余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将会基本完成。目前,改造过程中尚未完成搬迁的2500余户棚户区家庭,青山区政府也计划在明年,力争让他们顺利住进新居。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发展后劲……“棚改工程”拉开了青山区“旧貌换新颜”的序幕,建设宜居城区、打造秀美青山,更是青山人民在“十二五”的强烈愿望。

如今,建二商圈、新江滩已逐渐成为青山区的新地标,滨江商务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也在稳步进行,万余户还建居民已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过去一家四口蜗居如今住进了电梯房

张秋英是原武汉国棉二厂的一名退休工人。1982年,她认识了在一冶集团工作的詹才汉,两人坠入爱河,在厂前街的付家村组成了小家庭,当时的婚房就是一个21平方米的老房子。后来生了小孩,老人也过来照料,一家四口过上了“蜗居生活”,一过就是29年。

张秋英说,付家村是一个典型的棚户区,一连几十户搭建而成,屋连着屋,瓦叠着瓦,经过三四十年的风雨侵蚀,墙面、道路破旧不堪。家里墙壁都是单砖砌成,屋顶用石棉瓦铺盖,没有厕所,更没有厨房。为此,张秋英和老公只好在家门口的小沟边搭起了一个简易厕所。她儿子从小到大,都不敢把同学带到家里来,因为太寒酸,怕大家笑话。结婚后,儿子只好与媳妇在三弓路租房子住。

2007年,青山区正式启动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2011年1月4日,张秋英正式搬到了青宜居社区。她说,这一天,做梦都没想到;这一天,盼望了太久;这一天,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尽管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汉人,50多年来,看着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她却体会不到作为大城市人的幸福和骄傲。

住进新家后,张秋英才真正感受到都市人的生活。她说,如今洗澡再也不用盆子接了,上厕所也不用倒痰盂了,老人和孩子也能够有单独的房间,上下楼还有电梯,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以前看病找“赤脚医生”现在小区有卫生站

家住工人村街青康居的涂珍珠正和一大帮子爹爹婆婆们在社区的供暖点看电视,86岁的涂婆婆精神很好,老人看着电视上最喜欢的京剧节目,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涂婆婆之前住在戴家村,那里也是一个棚户区,婆婆在那一住就是50多年。棚户区的基础设施缺乏,生活环境差,居民出行难、如厕难,更重要的是就医难。居民看病得走4公里到武钢总医院或者打车、转车到一冶医院(现普仁医院),来回一趟都得一两个小时,十分不便。

涂婆婆腿脚不好,患有关节炎,走路比较吃力,但凡遇到感冒发烧,只能在家靠吃药喝水熬过去。遇到熬不过去的,就在附近找“赤脚医生”开些偏方混着吃,很难达到医治的效果。“那时候,出门找医生得穿套鞋,不然脚上全是泥巴,我都滑倒过两次。”

自从去年搬到青康居以后,涂婆婆再也不用担心“就医难”了。她指着楼下的桥头社区卫生服务站说,现在她遇到什么不舒服的直接就跟社区打个电话,社区医生就会带着药箱上门问诊。若遇到像B超、心电图这样的检查,直接到工人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也就300米远,都是水泥马路,十分方便。

工人村街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有门诊、儿科、检验科,还有同时容纳二三十人的住院部。工作人员张海蛟介绍,来这里看病的大多是周边居民,这边出具的诊断报告在很多大医院都可以通用。目前,该卫生中心能够辐射周边8—10万居民,以后还将向“医养融合”方向发展。

剩下的2518户棚户居民明年将安居

2007年,青山区启动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加快青山老工业区安居工程建设已连续两年成为武汉市为民办理“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经过5年多努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封闭运行”的模式,一期棚改已经顺利完成,11142户居民搬进了新居。

记者看到,在已回迁安置的青宜居社区,原来简陋棚户区上矗立着20多栋浅黄色高楼。小区内片片绿茵、道路通达、整洁有序,学校、超市、养老院、卫生站等服务设施齐全。

去年9月,武汉青山区棚改二期工程全面启动,采取异地还建的方式,在紧靠武汉火车站的黄金地段,地址在青山区建设11路与友谊大道交会处,占地6.07万平方米。

该项目竣工后可以解决棚改剩余的2518户棚户居民的安置,并且力争2016年7月1日交付使用。

工业老区告别“黑粗壮”迎来“小清新”

“棚改”是青山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打响老城旧貌换新颜的“第一枪”。2010年,随着红卫路街、新沟桥街、冶金街、厂前街四条街道的12个旧城改造项目陆续启动,青山区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战役正式打响,一幅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美丽画卷正在慢慢展开。

以前,只要提起青山,人们总会联想到高炉赤焰,工业气息浓厚,很少会把它与生态宜居、时尚繁华联系在一起。家住江南春城小区的市民许女士说:“5年前,一提起逛街买衣服,不是选择去徐东商圈就是去江汉路商圈,青山几乎没有像样的大型商圈,一线品牌的商品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位于建设二路的武商众圆广场成了建二商圈的“台柱子”。在建二商圈周边,多个包含有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的项目已经在建或处于规划审批阶段,3至5年内必会拔高整个青山地区的服务业水准。此外,青山区围绕建设生态宜工宜居新青山的战略部署,陆续启动了滨江商务区开发、青山堤防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项目,个个“黑粗壮”的外壳被卸下,更多“小清新”的面貌将在这个工业老区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