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养生秘诀早知道:脾胃养为先 谨防倒春寒
2月19日,太阳位于黄经330°,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雨水节气到来,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春风拂面,冰霜不见,空气湿润,阳光温和,萧萧细雨向我们走来。如唐代诗人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万物萌芽生长,需要雨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是农民小春管理、大春备耕关键期,人们的生活充满新希望。
谨防倒春寒
今年雨水节令之时,滇中地区迎来一次降温10余摄氏度的低温天气,给刚感受开春温暖的人们带来一次小小的降温不适。好在天渐暖,立秋后是降一次雨,天气降温一步,随之气温渐降,直至隆冬。而立春后的天气,虽然也时不时有低温袭击,甚至“倒春寒”,但“春寒”一次,气温攀升一节,不知不觉中就走向了夏日炎炎。雨水节令处于这样的过度时期,养生保健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调养为重
雨水节令养生首要的还是精神调养,春天阳气生发,如肝之令,疏泄条达则生发适度,诸气调畅,肝脾调和,意气风发而劲头百倍,精力旺盛,健康之态。以春游、适度运动,漫步郊野,感受春天之神韵。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改变而调整,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
雨水到,调脾胃
雨水节气时的自然界变化,关系到养生保健,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弱是决定人生寿夭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春季养生要注意阳气生发特点,扶助阳气,避免伤及脾胃。
调养脾胃当根据情况选择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春季气候转暖,却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千金方》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应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推荐食疗方
地黄粥
用生地黄50克,粳米1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食。
功效:补肾。
防风粥
取防风30克,煎汤去汁煮粥。
功效:祛四肢之风。
紫苏粥
紫苏30克,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
功效:疏风而升发阳气。
金橘山药小米粥
金橘20克,鲜山药100克,小米50克,白糖15克,煮粥入白糖调味食用。
功效:疏肝健脾。
砂仁鲫鱼汤
鲜鲫鱼150克,砂仁3克,陈皮6克,生姜、葱、精盐各适量,煲汤。
功效:醒脾开胃利湿。
玫瑰花糕
糯米粉150克,黏米粉350克,核桃肉50克,大枣50克,白糖30克,玫瑰花15克,蒸制成糕。
功效:达疏肝理气、健脾暖胃之效。
仙人粥
何首乌30克,粳米100克,红枣5枚,红糖适量,煮粥。
功效:以补气血、益肝肾。
银耳粥
银耳3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煮粥。
功效:滋阴补肾。
菊槐绿茶饮
菊花、槐花、绿茶各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去火。
雨水节令以华东江南而言,逐步进入雨季,而滇中之域则属风干物燥之期,大自然易因风势而生火灾,在人之身也易因干燥而至鼻衄等常发,当在清晨或日中干燥之时,取棉签蘸水而润湿鼻窍,若在润湿鼻窍后施以鼻露软膏则效更佳,以防鼻衄之时发。配合药膳之方,更能保无虞。雨水节令养生也可适当选择药物调养,以升发阳气、调补脾胃,如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应忌食羊肉、狗肉、雀肉,尽量不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雨水节令处春风吹拂、万象更新之期,冷暖之变无常,易致虚风贼邪之侵之变。作为养生防病,仍然推荐延请临证医师或养生保健师根据体质辨识,依体质类型辨证施治,配制药膳、药茶和食疗方,必要时或延请心理健康师作精神调摄养生指导,开具健康指导处方,科学调养保健康。体质类型为平和质者,也可以菊花清肝养生茶频饮常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