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里的“尖兵排”

23.05.2017  17:30
    在武当山中,襄渝线上,常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施工在哪里,吃住就在哪里;阴暗、潮湿的隧道是他们的工作场所,安全、有序、高效是他们的工作使命,被喻为隧道“尖兵排”的武汉铁路局襄阳工务段武当山桥隧车间综合工区正是这样一个集体。  
    5月12日11时,笔者一行从武当山桥隧车间驻地十堰市六里坪镇驱车赶往他们的施工点一探究竟。循着武当山脚下的316国道一路东进,车窗外不时飘过雨后树叶和泥土的气息,清香而又青涩,4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5月初,襄渝线“集中修”施工拉开序幕。为了整治这条线的波家湾隧道内拱顶掉块,武当山桥隧车间综合工区的30多名施工人员已经坚持了近半个月。此时,他们正在做施工出发前的准备。检查机具、点名分工、安全宣讲……作为这个“尖兵排”的领军人物,李新民一字一句向大家传达施工安全卡控重点。
    12时20分,队伍从驻点出发,登上了500米外,早已预备好的施工专用轨道车。13时,调度施工命令下达,轨道车向施工点进发,20分钟后来到了施工点。
    襄渝线是进出川渝、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通道的重要线路之一。波家湾隧道就坐落在这条线的浪河至武当山区间k60+600米处。“隧道全长175米,已投入运营41年,今天的施工就是将隧道拱顶表层松动部分用电锤打掉,再用风钻、水钻在墙体上打眼;后期利用钢筋网、混凝土再加固”负责这次施工的车间主任杨传海一边介绍,一边带我们爬上了搭建在轨道平板车上的钢管脚手架平台。
    施工已经开始。只见每人头戴安全帽,背挂安全带,嘴上扣着巴掌大的专业防尘罩;将电锤、风钻一端戳在岩体上,不时有火花散出。凿面的、钻眼的、测量的……刺耳的铁石撞击声在洞中回荡,烟雾、灰尘弥漫了整个隧道。杨主任告诉我们,“一个施工‘天窗点’只能完成1.5到2米,3年时间,这个工区已完成武当山、白云山9公里多的隧道拱顶掉块、漏水等病害”。
    在作业平台上站了不到10分钟,阴冷的环境让人直打冷颤,污浊的空气让人难以承受。借着灯光,发现他们脸上却是豆大的汗珠。工长李新民在施工人员身旁来回走动,用手电筒的强光,观察着凿后岩体表面上的“蛛丝马迹。”李工长告诉我们,隧道内拱掉块处理不及时,砸到行驶中的列车,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保证施工质量不能有半点马虎。
    15时40分,施工渐入尾声,职工们迅速整理机具,下到轨道车内,每个人都变成了“白眉大侠”,背上的汗迹绘成了一副副清晰的“地图”。“现在的季节还算好,若是冬季,施工过后一身汗,进洞时减衣服,出洞时就该加衣服了,不然很容易感冒。”职工杨中元说。
    回到驻地,趁他们洗漱的机会,笔者走进厨房。餐桌上已经摆好了大盆的水煮鱼、醋溜白菜、洋葱炒肉和炖猪血。为了让职工吃好,段工会专门增加了2000元的伙食补助,车间还发了米、油、毛巾、矿泉水等物资。“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段里去年给我申报了铁路局重困,还安排我到相对轻松的岗位上,多亏组织关心”45岁的厨房掌勺师傅吴小启说起往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三年来,这个平均年龄42岁的“尖兵排”,整治隧道病害不下千次,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也正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常人无法坚持的勇气和担当,确保了每一趟过往列车的安全。
    采访后,笔者了解到,负责这次施工的车间主任杨传海,就在两天前单位组织的职工体检中,发现他的脾脏上长出核桃大的“囊肿”。工长李新民也是坐骨神经痛,一直用药坚持,现场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职工胡亚峰,今年小孩中考,由于施工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妻子和孩子颇有埋怨……然而,他们为了工作只能选择坚守,用他们的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隧道施工现场


施工负责人杨传海与施工员郭忠德现场病害情况


工长李新民检查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