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锁珍式救助"成本调查:一双筷子背后的力量
环卫工陈锁珍。记者何晓刚 摄
“住公租房,拿1500元工资,武汉环卫工陈锁珍却一次次将清扫路面时捡到的人带回家。”7月28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用这样一句反差巨大的描述来概括陈锁珍的故事。
网友问:
救个流浪儿要多大的成本?
这种反差也被不少读者关注。网友李红在陈锁珍报道跟帖中反复问道:“让一个流浪的孩子走上新生,究竟需要多大的社会成本?一个收入微薄的环卫工,6年救助15名流浪的孩子,她用行动坚定回答了这个问题,也许救助的实物成本并不高,但需要你全心的投入和饱满的爱心。”
6年来,陈锁珍将十多个迷途的孩子带回了家,他们之中最短的住了一个多月,最长的住了8个月。这些孩子说,遇到陈锁珍的时候,他们大都身无分文,对未来充满迷茫,可陈锁珍毫不介意,用微薄的收入帮他们渡过难关,用爱心一点点让他们重燃回归社会的希望。
陈锁珍:
“就是多了一双筷子嘛”
陈锁珍有一儿一女,最困难的时期,他们一家人在石牌岭路租住一居室的私房,儿子在找工作,女儿在读初中。
记者曾不止一次地问过陈锁珍,“家里多了一个吃饭的口,你是怎么扛过来的?”
她几乎脱口而出:“我没觉得有压力呢!反正尽我的能力,说到底,也就是多了一双筷子嘛!”
在陈锁珍的描述中,从来没有单独计算过这些孩子的花费。她说,捡来的孩子,男孩子跟我儿子睡,女孩子跟我的小女伢睡,我们吃什么,他(她)就吃什么。
事实上,陈锁珍的付出,与其算一笔经济账,不如算笔亲情账。
被亲戚拐卖到娱乐场所、逃出后在陈锁珍家住了8个月的张红回忆,“妈妈”给她买换洗的衣服,给她做好吃有营养的菜,一有时间就陪她聊天,“比我自己的妈妈还亲。”
父母双亡无人照顾的大学生唐峰,也格外留恋这个家庭的温暖。他说,有时候他不打招呼就去陈锁珍家做客,家里的饭做少了,阿姨总是说自己不饿,把饭都给他吃。
事实上,这个家庭还是面临了不小的压力。陈锁珍回忆,她最忙碌的时候,曾经同时打了四份工;除了做环卫工外,周末在一家娱乐城打零工,给一户人家做钟点工,还做点缝缝补补的活计。虽然她解释这是为了试试自己的承受能力,但也不得不承认,多赚点钱,孩子们能吃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