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平获2016湖北科技突出贡献奖:手术刀尖上的舞者

31.03.2017  14:29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文俊 通讯员 丘剑山

我的老师裘法祖教授告诉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选择课题时一定要对病人有意义”.昨日,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中心主任陈孝平获“突出贡献奖”,并获得奖金100万元.站在领奖台上,64岁的陈孝平说,虽然科技快速发展,但以目前的技术,仍有疾病无法治愈,面对这样的病人就是我面临的压力,也是我的动力,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病人的疾苦让他不懈创新

2009年11月3日,同济医院外科手术室,一位普通的母亲为割肝救子日行十公里减去脂肪肝,接受亲属间活体肝移植.与手术同步,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暴走妈妈”的手术,全国亿万人为术中母子揪心.

这台肝移植手术的主刀医生正是陈孝平,历经漫长的14个小时,最终母子平安.在业内,器官移植是外科手术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术难度高被称之为“王冠上明珠”.在国内,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从理念到实践,都由陈孝平首创.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陈孝平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2008年,陈孝平主刀,国内首次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而这一次手术术前,专家大会诊决定了儿子肝切部分,妈妈只割小部分肝,这种手术难度大,方法是陈孝平在国内首创.

早在1982年至1985年,陈孝平就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脏没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脏就可能维持功能的新观念.这样,供肝体积小,供者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他心里的目标是:不仅要安全手术、健康恢复,更要正常生活.

然而,更艰难的挑战降临.手术中,医生发现母亲胆管太细,部分缝合效果最佳.在国内,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凤毛麟角,而类似手术,陈孝平已做上百例.术后,有人评价:这台手术若不是陈孝平教授,结果可能会更改.

谈起这台手术,工作繁忙的陈孝平说:“接到通知要去动手术时,根本不知道患者是受全国关注的新闻人物,走到手术室门口,看到那么多记者,才知道这台手术那么受关注.

至今,陈孝平已经做了一万多例肝脏疑难手术.而这么多病人,他记得的永远是病人的病痛.

从“赤脚医生”到“三不计较”教授

陈孝平年幼的时候,家中的两位亲人因心脏病和急性肠梗阻先后离世,医疗水平的落后和抢救的贻误,让他意识到行医救人的重要性.后来他下放到安徽农村,每个队都要出一个人跟着“赤脚医生”学医,陈孝平就这样被推了出去,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之后,陈孝平成了来往于各个村之间的“赤脚医生”.从最初的感冒肚子疼,到慢慢地可以处理复杂一点的疾病,这段经历让陈孝平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责任和魅力.

真正走上行医之路,陈孝平笑称为“机缘巧合”.1970年的一个晚上,陈孝平突然收到一则通知,要求他连夜到县医院去做体检.陈孝平说,当时公社离县医院有35公里,他连夜骑着单车赶路,到达医院是早上五点.当年8月份,蚌埠医学院的一则入学通知送到了陈孝平手上.

熟悉陈孝平的人都知道,他的一天是这么过的:早上7点到医院,用一到两个小时处理紧急突发情况,包括病房里和学术上的,一般9点半进手术室,有时连做2台至4台手术.每天除了早上查房,下午、晚上也一定要去病房转转,这早已成为陈孝平多年的习惯.一个手术病人,术前、术中、术后,他一天至少要亲自检查3次.晚上则常常在办公室写文章到半夜.病人有什么异常,年轻医生随时可以找到他.

三不计较”,是陈孝平时常对学生念叨的话:不能计较时间,医生的时间是属于医院和病人的;不能计较金钱,学医之人贪图金钱就会出大事;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陈孝平说,有人称我是“手术刀尖上的舞者”,这说明医生手中手术刀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对外科医生的赞扬,也是一种激励和誓言.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也是陈孝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