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要把防汛当成武汉天大的事 确保今年不看海

03.03.2017  11:10
2016年武汉暴雨(长江日报 资料图) - 新浪湖北
陈一新:要把防汛当成武汉天大的事 确保今年不看海 - 新浪湖北
陈一新:要把防汛当成武汉天大的事 确保今年不看海 - 新浪湖北
来源: n.sinaimg.cn

   长江日报全媒体讯 (记者郑汝可)3月1日下午召开的武汉全市“四水共治”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为武汉“四水共治”绘制作战路线图。“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武汉人民共享治水改革发展成果。

   水优势是城市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要把“四水共治”作为武汉“生命线工程

  “要把‘四水共治’摆上发展的战略高度”,“抓‘四水共治’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谈及“四水共治”工作重要性,陈一新掷地有声:水优势是城市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武汉仍“优于水”而“忧于水”,要把“四水共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武汉的“生命线工程”,真正让水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竞争胜势。

  “把水治理好就是最直接的转型发展、就是最基础的城乡建设、就是最重要的民生幸福、就是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他要求全市上下以拼搏赶超精神和强烈责任意识,加快推进“四水共治”这一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基础工程、生态工程的大融合,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治水业绩。

2016年武汉暴雨(长江日报 资料图)

   要把防汛当成武汉天大的事 确保今年不再“看海

  防汛排涝是陈一新尤为牵挂的民生工程。 他说,防汛是武汉天大的事,要确保去年淹水地区不再出现大面积渍水,不再出现“来武汉看海”。

  ——实施防洪保安工程。分级分类巩固“两江干堤、中小河流、水库山洪、湖泊民垸”四条防线,全面完善防洪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确保2018年底前完成长江汉江干堤重点险段治理;到2021年,长江汉江干堤、重要中小河流、连江支流、重点湖泊民垸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实施排水防涝工程。重点增加抽排能力,逐步配套次支排水管渠,实现主干带动、配套跟上、连片受益的排水效果。在今年汛前,中心城区要建成江南泵站、后湖四期泵站等12个骨干项目,实现南湖、汤逊湖地区、汉阳地区抽排能力倍增。力争到2021年,建成汉口地区排水深隧系统,城市排水防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水平”,实现汤逊湖、武湖等重点水系排涝安全。

   优先启动南湖沙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 坚决禁止新建高污染项目

  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业水污染防治、农村水污染治理,是武汉“治污水”工作的三个重点方向。

  陈一新说,工作之余自己常会关注网络舆情,南湖、沙湖等湖泊的黑臭水体问题,是群众反映较多的一个“痛点”。他要求相关单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国家限期必须完成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今年优先启动南湖、沙湖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确保到今年底,全市建成区湖泊全面截污,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1年,全市建成区湖泊港渠全面截污,劣五类湖泊全面消除。坚决取缔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产业项目,坚决淘汰一批污染水环境的落后产能,坚决禁止新建高污染项目,以更大力度加强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更大力度打击违法排污。

   升级老旧小区等二次供水设施 分区域推进直饮水试点

  今年市“两会”期间,有代表向陈一新提出,市内一些老旧小区二次供水严重老化,用水安全堪忧。

  “这些问题不解决,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陈一新要求,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提升水厂制水工艺水平,升级改造老旧管网、老旧水厂、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

  他提出分区域推进直饮水试点的设想,要求水务部门全面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谋划推进梁子湖水优质优用工程,推进直饮水进社区试点,让市民饮水“质更优”。到2021年,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工作方案向社会公开 推进不力的严肃问责追责

  陈一新阐述,推进“四水共治”、打造中国滨水生态绿城,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情怀,蹄急步稳,久久为功。

  新成立的市“四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同时发挥人大、政协在“四水共治”中的督导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接下来,“四水共治”工作方案要全文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针对重点问题专项督查,对完成情况严重滞后的责任单位及时督办、限期整改;把“四水共治”工作纳入对各区、各功能区、市直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制定出台责任追究办法,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严肃问责追责,以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巩固“四水共治”成果。

   以“四水共治”扩大有效投资 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

  陈一新提出,要把“四水共治”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使治水成为推动发展的巨大引擎。

  他要求把“四水共治”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推行“全民治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四水共治”的良好氛围。